梯次联动强医疗 京山紧密型医共体交出亮眼答卷 | 九派通

​7月10日,京山市召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新闻发布会,医共体改革模式再次引发关注。

2018年,京山市成为湖北省首批国家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城市。从那时起,这座城市就踏上了一条探索医疗卫生改革的新路子,“小病在镇、村解决,大病在县解决……”一幅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京山市围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目标,以县强、镇活、村稳为导向,着力在优化资源、共建共享、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加快健全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5家市直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1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300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整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健康京山”建设的“红利”。

“一开始建设医共体,我们就琢磨着,得先把架子搭好。”京山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耀华回忆道。政府专门成立了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把办医的责任扛起来,还出台了相关制度文件,把各方权责划得明明白白,实现“政府管宏观、医院管运行”的管办分离模式。运行层面,理事会、监委会相继成立,随着合作协议签订,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重新明确,建起来一套高效的协作机制。

架子搭好了,资源配置就得跟上。这几年,京山市在公立医院发展上下功夫,一个个公共卫生补短板工程顺利完工,不断支持医院跟上级机构合作、评等级。1620万元建成的互联互通一体化平台,既打通了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壁垒,也把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试点“引”了进来。“光把资源攥在市直医院不行,得往下沉,让基层也强起来。”京山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耀华说。于是,服务、技术、人员、管理 “四个下沉”同步推进,“六位一体” 服务体系相继建起,目前不仅市内公立医疗机构率先实现287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15家基层医疗机构也早已完成“胸痛、卒中、心律失常”一体化防治,更是借助“全国乡村医生综合赋能行动”政策东风,将远程医疗、掌上超声延伸至村卫生室,有效打通了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努力没白费,成果一眼就能看见。2018年的时候,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才36.28%,到2024年已经涨到65.08%;县域内就诊率也从86.1%提升到95.5%。分级诊疗的格局基本形成,这套“京山模式”获得“县域医共体建设领航奖”,成了能给别人参考的样板。“看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我们心里别提多踏实了。”京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梁东脸上满是欣慰,“这不仅让医疗资源用得更活,最关键是老百姓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

作为医共体的“领头雁”,京山市人民医院借着武汉协和医院托管的东风,综合实力大力提升,不仅成功晋升三级医院,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也有了大突破。不光自己强,还带着基层一起进步,通过搭建六大资源共享中心,开展“323”攻坚行动,居民健康水平越来越高,“大病不出县”的设想慢慢成了现实。

未来,京山市将在党建引领、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三甲医院创建等六个方面再发力。“我们列了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定期开例会,让医院多帮衬乡镇卫生院。”据京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梁东介绍,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后,将充分利用和盘活老院区资产,优化、调整业务布局,加快形成群众得实惠、国资得利用、医院得发展的多赢局面。(通讯员郭树莉、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