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河湖是全方位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6月19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我市湟水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专题询问过程中,将湟水水环境质量改善作为重点询问内容,共从5个方面提出了18个问题。市人大代表们直击焦点、连续发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作答,一场关乎城市生态未来的“深度对话”正式展开。
问水先问清。
湟水断面水质有没有得到改善?湟水沿岸的排污口是否全部做到达标排放?老旧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进度如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经费是怎么保障的?这是专题询问面上的“题”。
近年来,市政府把湟水断面水质“脱劣进Ⅲ”作为流域水生态治理的核心目标,推动水质持续改善,优良率不断提高。随着调研的持续深入,一些影响湟水水环境质量的潜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水环境的治理不是“一日之功”,市人大常委会就把监督重点放在了“治”上。
问治,不仅局限于“看得见”的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面子”问题,更关乎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治理成效稳定性、河流本身自净能力等“看不见”的“里子”问题。
询问会上,市城乡建设局局长就主城区雨污管网混错接导致的积水问题作出积极回应:“我们将统筹兼顾排水防涝体系建设的需要,对积水点制定‘一点一策’方案,通过优化调整路面坡向、增加雨水箅子、增大排水管径、增加雨水排口等措施,消除积水问题。”数据显示,我市通过实施“雨水入河、污水进厂”科学分流,全市1139处混错接点已完成整治998处,计划今年年底全部整改完毕。
农村水环境治理成为代表们关注的另一重点。“政府如何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的建设上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投入建设管理的效率?”面对代表提问,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坦诚回应:“市生态环境部门在加强监管、监测的同时,引导县区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足额保障设施运营经费,对运行不正常的设施加大监管力度,积极协调争取资金,确保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长期、有效运行。”据悉,西宁市将日处理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质监测工作纳入生态环境监测计划,计划年底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55%。
市生态环境局在应询过程中还表示,将聚焦百姓关切,将水环境治理与民生工程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幸福河湖”创建行动,对城区河道进行景观提升,增设休闲设施;在农村地区,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工程,解决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通过专题询问的法定监督形式,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优势,助推湟水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湟水生态环境,厚植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的生态底色。“专题询问不是终点,而是推动问题解决的起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晓舸强调,会后将建立“问题清单—督办台账—整改销号”闭环机制,对答复承诺事项进行跟踪监督,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见成效”。
从会场的“一问一答”到会后的持续监督,这场专题询问不仅是对西宁水环境治理的一次“大考”,更彰显了政府与人大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随着各项治理措施的落地见效,湟水河畔的碧水蓝天画卷正徐徐展开,为高原古城的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