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时3天的京山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程EPC项目(第一期、第二期)联合竣工验收工作圆满结束,标志着这项关乎乡村生态振兴的民生工程取得阶段性胜利,为京山勾勒出“水清、岸绿、景美”的新农村生态图景。
素有“鄂中绿宝石”之称的京山,境内河湖纵横,水系发达,本应是一幅灵动秀美的水乡画卷。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部分农村水体因生活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62处农村水体沦为黑臭沟渠,不仅破坏生态环境,更成为村民心中的“痛点”。
2023年,荆门市入选全国第二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京山市被纳入试点项目治理范围。面对这一契机,京山市迅速行动,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全力打响碧水保卫战,按下治理“快进键”。
第一期项目投资8454万元,在永漋镇、钱场镇、雁门口镇及孙桥镇的村落里铺开治理蓝图,控源截污工程如“毛细血管”般阻断污染源,清淤疏浚工程像“肠道清理师”般疏通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则为水体注入新的活力。第二期项目紧跟步伐,投入6920万元,在新市街道、永兴街道、宋河镇等多个区域,围绕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等重点,持续发力,深化“截污—清淤—修复”治理体系,让黑臭水体重获“呼吸”。
验收过程中,由相关专家、政府部门代表和建设单位组成的验收小组,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项目的工程质量、治理效果、资料完整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实地查看了各治理水体的水质变化、周边生态修复情况,对个别项目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详细审查了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各类文件资料。经过认真讨论和评估,验收小组一致认为,项目各项指标均达到验收要求,同意通过竣工验收。
如今,京山市被纳入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的62处水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0%的开工率、超85% 的总体工程完成量,这些数字背后,是曾经散发着恶臭的沟渠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水道,是浑浊不堪的池塘恢复了粼粼波光。岸边垂柳依依,水中鱼儿嬉戏,曾经的“生态伤疤”摇身一变成了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孩童们在碧水畔追逐嬉闹,老人们于人行步道慢走闲谈,治理工程实实在在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以前这池塘又黑又臭,通过治理水变清了,能直接在水边洗衣。”永漋镇新河口村一妇女高兴地说。
“这不仅是工程验收,更是生态治理理念的实践检验。”生态环境京山分局负责人介绍,项目创新采用“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模式,同步建立水质监测、河岸巡查等长效机制。
京山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财政局将项目资金监管嵌入全周期,通过“资金拨付闭环管理+绩效跟踪评估”,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在后续工作中,将继续发挥监管职能,持续加强对项目剩余资金的监管,确保项目竣工验收后的资金结算等工作规范有序。
从“生态伤疤”到“亲水乐园”,漫步京山乡村,水清岸绿的河道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打卡地,孩童戏水、老人垂钓的场景重现,“以前绕道走,现在成景点。”当地村民的感慨,道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这场碧水保卫战,不仅治出了生态颜值,更治出了群众满满的幸福感。(通讯员陶继令、马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