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记三江源国家公园 | 西宁晚报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记三江源国家公园

刘金桐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亚洲水塔”,加上亦发源于西藏的怒江和雅鲁藏布江。这五条大江大河流经我国的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沿江河的人口达八点一亿,其中有的江河的水并流入印度、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数万年来,这里冲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源于当地湖泊湿地的蓄水。同时,三江源还是高寒生物质种资源库。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突出的生态功能,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中国的西南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西南部,各处海拔均在 3500—4700米以上,地理范围为北纬 32° 26′ 4″—36° 16′ 49″,东经 89° 24′ 6″—99° 6′ 46″,总面积 19.07万平方公里,全部为国有土地。根据全国国土第三次调查及更新,草地面积13.2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5%;湿地面积2.2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11.8%;其他土地面积 2.3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3%。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公园。在 2015年8月中央召开的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在 2016年3 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青海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指出,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12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我们不能欠子孙债,一定要履行好责任,为千秋万代负责,要有这种责任担当。

同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视察时指出:“‘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2018年9月,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揭牌,这是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科技支撑能力的有力举措。

2019年8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致国家公园第一届论坛的贺信”,全信激情满满,见识卓著深刻和高远,信中称:“值此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之际,我谨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国嘉宾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欢迎!”

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又要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希望本届论坛围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主题,深入研讨、集思广益,为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最后,预祝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圆满成功!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等 513个第一批国家公园,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也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正式建园。

青海,西藏两省区党委政府和三 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各级各部门的建设者,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有力促进了三江源地区管理之变、生态之变、民生之变、理念之变,有效实现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发挥了有力引领作用,也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广阔前景。其举措主要是:

(一)探索创建统一高效管理体制,破解“九龙治水”难题。在机构组建中,按照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编随职转、人随事走”的原则,从省、州、县相关机构现有编制中调整划转编制409名,整合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管委会(长江源园区管委会派出治多管理处、曲麻莱管理处、可可西里管理处3个正县级机构),形成“一园三区”统一管理机构,地方党委政府和园区管委会、管理处交叉任职。对园区四县进行大部制改革,整合3个园区涉及4个县的国土资源、林业资源、水政水资源、环境保护等相关管理机构,设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整合4个县林业站、草原站、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事业单位,在园区管委会和乡镇设立生态保护站。

(二)成立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落实相关部门主体责任,调动省州县各级积极性。建立省委常委会、省委深改委定期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三江源局与地方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试点任务落实。签订目标责任制,省政府年度考核,并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三)生态保护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并编制了5个专项规划。完成资源本底调查、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和草原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建立新疆、西藏跨省区联合机制。统筹实施园区内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立重点生态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依法依规注销园区内所有矿业权并做好环境恢复治理。

(四)社区发展。推动生态保护与社区共建相结合,实现园区内牧户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全覆盖,每年发放生态管护补助资金 3.72亿元,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吸收当地牧民参与开展澜沧江大峡谷揽胜走廊、黄河探源等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以社区为单位从事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等工作,使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的收益。

(五)试点保障。颁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制定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等 13个管理办法,发布公园标准体系导则、术语等青海省地方标准。整合落实中央和省级资金43亿元保障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在青海大学开设国家公园管理专业方向,柔性引进生态创新创业团队和紧缺人才、聘用生态保护高级人才。与中科院合作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

(六 )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和覆盖三江源地区重点生态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由卫星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共同构建,应用的均是国产自主化技术,其中卫星遥感监测可覆盖三江源地区39。5万平方公里,实现对三江源地区(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基本满足对区域生态系统现状的整体把握。

其中,国产卫星“通导遥”,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可实现周边近600平方公里“可见光+热成像”24小时全方位视频远程监控,通过可可西里工程应急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平台的建成,该区域监测数据可高标准、高质量稳定传输至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有效掌握了盐湖漫溢风险动态,同时也为该区域野生动物种群现状、变化和栖息地状况提供了数据支撑。

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工作报告》,首次形成三江源国家公园陆生脊椎动物物种名录。精细绘制藏羚羊、棕熊、野牦牛、岩羊、雪豹、盘羊、狼、藏狐、藏野驴、藏原羚等优势兽类物种分布图15及猎隼、金雕、胡兀鹫、鹗、黑颈鹤、大鵟、白肩雕等优势鸟类物种分布图,为科学保护野生动物提供最基础数据。

(七)宣传推广。发布并应用三江源国家公园标识(LOGO),每年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利用外交部全球推介会、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首都博物馆等平台和载体讲好三江源故事。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并开展招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在国际国内产生巨大反响。

(八)优化执法资源配置,建立层级分明的执法体系。2016年6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按照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整体划归管理局,设立执法监督处。在原有职责基础上,将执法和案件查处权扩大到三江源国家公园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国土、环保、林业、农牧等自然资源刑事司法领域;增加协调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联动职责;增加自然资源执法督导职责。2020年11月,按照国家“警是警、政是政、企是企”原则,原省森林公安局及直属机构整体划转省公安厅领导管理。森林公安2020年底整体划转后,三江源国家公园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由各园区管委会(管理处)资源环境执法局承担。2021年,成立局行政执法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履行局执法监督处职能,指导和监督各园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2021年至2023年,各园区管委会(管理处)资源环境执法部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共计110件,严厉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障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资源环境安全,筑牢了国家公园安全屏障。

(九)创新设置“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推动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牧民是草原的主人,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主体。三江源试点区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2018年全面实现园区牧户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户户有岗”,共聘用17211名

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年补助资金达3.72亿元,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很多牧民说:“过去是要我保护生态,现在是我要保护生态。”试点期间所需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统筹安排,并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集团)16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园区所有生态管护员捐款投保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建立生态管护员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实名制管理和跟淘汰管护效果逐步显现,园区牧民增收有了稳定渠道,广大群众对国家公园认同度大大提升,筑牢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网底。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以此为名的玛多县位于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县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不仅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县,而且河流密集、湖泊众多,被誉为“千湖之县”。这里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核心区域,她一度被人们称为全国牧业“首富县”。全县不足6000人拥有近70万牲畜。然而也曾一度因全球气候变暖/草原超载以及在草原挖地淘金等人类活动,水量减少,草原退化沙化 ,牲畜数量迅速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三江国家公园建设以来,黄河源园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按照系统治理的要求,当地统筹实施了总投资 11.69亿元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三江源二期工程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组建3个乡镇管护站、19个村级管护队和123个管护分队,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成为生态保护的主力军。据黄河源园区黄河乡生态保护管理站负责人加羊多杰介绍,目前黄河乡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员达到了866名。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以来,青海探索“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鼓励当地牧民参与生态保护。牧民科热放下了牧鞭,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如今,不仅每个月能领到固定工资,还能为家乡生态保护出一份力。“我们从小在这里长大,小时候这个地方的环境生态受损特别严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再不保护的话,以后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做这个工作能够保护母亲河,我感到很自豪。”科热深情地说。早出晚归、查看巡护,是每一位生态管护员的工作常态。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山水,用心和责任守护黄河源的一草一木,黄河源园区3142名生态管护员们,手拉手在高原筑起了一道“生态防护链”。

17随着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牧民主动围栏封育草场,同时减少畜牧量,实现草畜平衡。如今,在三江源黄河源园区,生活着雪豹、藏野驴、黑颈鹤、藏狐、白唇鹿等众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并与当地牧民和谐共生共处。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正式发布,对黄河源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黄河源的使命任重而道远,面对这片国家和人民共同拥有的珍贵遗产,也将会有更多普普通通的人,用心通过更多新的方式去一起守护。

玛多县县长索南却旦介绍,玛多地处黄河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区,长期以来,畜牧业一直是该县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牧民增收的主要抓手。自 2008年果洛州启动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玛多县立足畜牧业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以玛多藏羊主导产业为主,牦牛养殖、饲草种植、农畜产品初加工销售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益。

“2021年,我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亿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265.8元,同比增长 9.3%。同时全县通过采取以草定畜、禁牧减畜、划区轮牧、分群饲养、种养结合等多种方法,极大地减轻了草场压力,群众保护和管理草场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结合三江源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黑土滩(坡)综合治理和饲草种植业,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县天然草场综合植被盖度为56.3%,较上年增加0.17个百分点。”索南却旦说。

索南却旦表示,随着全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加之在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养殖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全县牧民群众对发展生态畜牧业信心逐渐增强,入社积极性显著提升,有力推动了全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同时,牧民群众收入逐步提高,通过生态畜牧业发展,入社牧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合作社分红逐年增加。

(十)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做好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是全州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的重要措施,要全力抓好,让园区内外一样美。

按照既定方案和时间界限,一步一个脚印,鼓励广大群众大力清扫、清运屋舍、路边、河(湖)水面、水边、田边和树林等区域的各类积存垃圾,做到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切实改善城乡面貌,努力改善居住环境,齐心建设美丽家园。

督导各地落实垃圾分类措施,引导形成垃圾分类的行动思想自觉。设立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推进城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建立与垃圾分类相适应的回收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引进和培育物资回收利用企业,通过奖励或补助方式,扩大可回收废旧商品的收购业务,改善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创建洁净美丽的城市环境,彰显国家公园的整体效果。站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推进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农牧、美丽城镇、民生保障等联动融合,以“双碳”达标和清洁城市建设的新突破为“八个新高地”建设提供玉树案例。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在迅速登上文明高地,其旅游景点也令人流连忘返。

长江源园区面积为14.69万平方公里,涉及治多县索加乡等4个县 7个乡镇,核心区8.73万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5.96万平方公里。重点保护长江源头雪山冰川、高寒江河湿地、草原草甸和野生动物,特别是藏羚、雪豹、藏野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黄河源园区面积为3.17万平方公里,涉及玛多县黄河乡、扎陵湖乡、玛查理镇,花石峡镇和曲麻莱县麻多乡5个乡镇,核心区1.33万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1.84万平方公里。重点保护黄河源区冰川雪山、高海拔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强化高原兽类、珍稀鸟类和特有鱼类种质资源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突出对黑土滩、沙化地及水土流失区修复。

澜沧江源园区全境位于杂多县,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果宗木查、昂赛2个保护分区,规划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国家公园的 6.3%。涉及昂赛、扎青、莫云、查旦和阿多5个乡,19个行政村。澜沧江源园区以江源高原峡谷为主,高寒森林、灌丛、草原、草甸镶嵌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旗舰物种雪豹、金钱豹的密集分布区。

扎陵湖是黄河上游的大淡水湖,又称“查灵海”,藏语意为白色长湖。位于青海高原玛多县西部构造凹地内,居鄂陵湖西侧。湖面海拔4294米,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21.6千米。面积526平方千米,水深平均8.9米,最深处在湖心偏东北一侧,蓄水量46亿立方米。

鄂陵湖藏语意为“蓝色的长湖”,位于扎陵湖之东,面积600多平方千米,比扎陵湖大1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可达31米,蓄水量为107亿立方米。每年春天,数以万计的大雁、鱼鸥等鸟类从印度半岛飞到这里繁衍生息。

黄河源头纪念碑,位于鄂陵湖和扎陵湖两湖间的海拔4600米的错哇尕泽山顶上。始建于1988年 10月,纪念碑分碑身、碑座两部分。碑体全部由铜铸造。碑身高3米、宽2.8米,单层厚度1.5毫米。

沱沱河位于格尔木市南域唐古拉山镇,是长江源的西源,在可可西里山脉以南。它从格拉丹东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千多米长的距离,在巴冬山下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千米的谷地,继续向北,分成了两条宽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这里是沱沱河的上游。在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条长约5千米的陡峭峡谷,高达20多米。众多河流交汇后,形成了河道开阔,水流交织的长江上游——沱沱河。

1999年6月5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等政府部门共同在长江源头勒石立碑。长江源纪念碑高2.5米,重14吨,选取了7块优质花岗石材。碑石正面雕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江源”三个大字,背面刻着碑文:摩天滴露,润土发祥。姜古迪如冰川,乃六千三百八十千米长江之源,海拔五千四百米,壮乎高哉。自西极而东海,不惮曲折,经十一省市,浩浩汤汤;由亘古至长今,不择溪流,会九派。

烟云,坦坦荡荡。如此大江精神,民之魂也,国之魂也。江河畅,民心顺;湖海清,国运昌。感念母亲河哺育之恩,中华儿女立碑勒石,示警明志:治理长江环境,保护长江生态。玉洁冰清,还诸天才;青山碧水,留以子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科学院、青海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测绘局一九九九年六月五日敬立。

三江源纪念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通天河畔,高6.621米,基座面积363平方米,碑的正面镌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名,背面是用汉、藏文雕刻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撰写的碑文。

三江源国家公园人们纷纷充满信心地表示:未来年代,他们定将进一步加快步伐,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高地而努力奋斗,并在生态保护中努力探索发展绿色经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