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岫岩春蚕放养区自南向北,凡采用保护育套袋技术的柞蚕场,已经逐步进入摘袋分把、移蚕的工作阶段。小蚕历时三周的保育生活基本结束,彻底回归自然。40天后将蜕变结茧,完成一个生命的轮回。
目前,岫岩2000把春蚕生长状态良好,这得益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院地共建团队精心的技术指导。从蚕场消毒、茧种繁育、春蚕绑把、柞树套袋、卵面消毒等至分把移蚕,辽宁省农科院和地方农技共建团队在每个环节、每个时间节点,都赶赴现场实地指导,手把手地教授放养技术,为春蚕的健康成长提供技术支撑,为全年柞蚕生产夯实基础。
5月初,红旗营子乡牌坊村蚕民求助,柞叶程度不同出现焦糊状态,小蚕行动迟缓呆滞,生命危在旦夕,如不及时解决将面临全军覆灭风险。院地共建团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蚕民采取补救措施,将剩余的蚁蚕利用引棵或剪移的方式转移到有保护的阳坡通风地带,降低蚕民损失。“幸亏专家来得及时,指导补救措施,不然今年损失就大了,前期投入都得打水漂。咱们一定听取专家意见。明年做好柞蚕场选址,不再出现今年的问题,把蚕养好。”求助蚕农表示。
据了解,在院地共建团队专家的指导下,岫岩放养春蚕2000把,约有1900把采用保护育技术,该技术推广率达95%。蚕民依据自己蚕场的地形地貌及当地的自然条件及小气候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塑料袋、纱带、无纺布袋、化纤布袋、纸塑复合袋及斑马复合袋等材料应用保护技术,很好地应对春末的倒春寒、大风、雨夹雪等恶劣天气,同时又避免了鸟害侵袭,确保了春蚕的产量和质量。
省农业科学院蚕科所吴迪副所长表示,今春低温寡照,伴有霜冻,雨水频繁,极易诱发蚕病,蚕民在蚁蚕时应注意相互抓伤,眠期尽量不要移蚕,二把场要选择通风向阳,叶质熟适,确保良叶饱食,茧质优良。院地共建团队将持续关注岫岩春蚕生长情况,定期提供现场技术指导,确保春蚕取得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