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尽,立山区灵山街道大红旗村的种植户尹维超的210亩水田里已响起引擎轰鸣声。一台插秧机“划”开如镜的水面,嫩绿的秧苗从苗盘滑落,精准扎进泥土里,留下一排排笔直的绿线。“株距9寸、行距6寸,这‘九六式’插法是咱高产的秘诀!”忙碌的尹维超抹了把汗,声音里透着干劲。
与传统弯腰插秧的场景不同,尹维超的稻田里,机械化作业唱起“主角”。2台插秧机同时开动,5亩地半个多小时就能干完。“过去20人忙活半个月的活儿,现在3天就能收工!”尹维超的姐姐尹维艳拍了拍沾满泥浆的插秧机,等这些“铁牛”干完活,尹维艳他们也要下地进行补苗,但比照以前已经轻松了很多。
“秧苗就像娃娃,底子壮才能扛风雨。”尹维艳弯腰拔起一株秧苗向记者展示:“这个秧苗身形矮壮,都是精心筛选的好秧苗。”这些“壮苗”,能抵御初夏低温,为高产打下基础。尹维超说:“今年不仅有机械化插秧,全程都是机械化作业,撒药和施肥也都是无人机作业,比人工快20倍,还能避开踩伤秧苗,等到秋收也是机械化收割。”今年大地全部采用“苗床带药+空中追肥”模式,既省了30%农药用量,又让每株稻苗“吃得饱”。
包地耕种十余年的尹维超,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他望着渐绿的田野说:“现在最盼夏天多晒日头,让稻秆长得瓷实。”根据当地气象预报,水稻灌浆期的8月将迎来充足光照,这让他对10月末的丰收更有底气。“去年亩产1000斤,今年苗情更好,目标再涨5%!水和虫是两大关口,盯住了就成功八成! 现在种地国家还给补贴,农机有帮手,咱农民种地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