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与远方 | 隐藏在太行山里的“小布达拉宫” | 农银融媒


深山、古村、石桥、石头房子……在太行山的层层褶皱里,藏着一颗古朴的明珠——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更乐镇大洼村。周末,我怀着对古村落的向往,踏上前往大洼村的旅程。



车行至山间,那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独特地貌逐渐映入眼帘。北侧青阳山与东西两峰相连,恰似展翅欲飞的凤凰,让人心生敬畏。村子因形得名“凤凰窝”“大窝村”,又因格局呈“凹”字形,被称为“大凹”,最后演变成如今的“大洼”,这名字的变迁仿佛也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自2016年大洼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来,数年间,这个小村收获了多项荣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如今的大洼村,已发展成为太行山深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传说,明朝嘉靖时,有一户张姓人隐居于此,并在这里繁衍后代。根据其家谱的记载,已经传了28代。这个村子,从来没有过外姓来此定居,是家族式的村落。如今,这份独特的家族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亮点,村中张氏宗祠、县令故居,引起了众多游客的兴趣。



踏上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板路,沿着进山的石门漫步,你就进入了石头的空间。智慧的先民从山上取来石头,依山就势,像搭积木一样,一块块搭建成小路、高墙、房屋……立体布局形似布达拉宫,故而这里也被称为“小布达拉宫”。


村内60%以上的石头房子保存完整,只有少部分翻盖和重修。其中不少特色石院被改造成精品民宿,每到节假日一房难求。烈日当头,随便走进一户农家,都感觉凉爽极了。和石房一样古老的,还有很多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沿用的石磨、石碾、石臼等农具,和石房一起散发出古朴传统的民居气息。

村中标志性的独拱石桥堪称一绝。这座完全不用粘合剂的石桥,历经500年风雨依然坚固如初。桥面不宽,却巧妙设计了“板凳式”石栏,行人可以随时坐下歇脚。看着老农赶着毛驴从桥上经过,恍惚间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如今,这座古桥不仅是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更成为大洼村文旅融合的核心区域。周边发展出特色商业街,酿酒馆飘散着麦芽香气,文艺咖啡馆里飘出悠扬的音乐,手工艺品商店陈列着村民手工雕刻的核桃工艺品……每逢节庆,《县令巡游》《跑竹马》等传统民俗表演在此上演,锣鼓喧天,彩衣翻飞,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太行山深处的古老风情。

当最后一缕夕阳隐没在山脊之后,大洼村开始换上夜的盛装。盏盏彩灯渐次亮起,暖黄的光晕在青石墙上跳跃,将整座石头村落点缀得如同散落山间的星子。站在高处俯瞰,蜿蜒的石板路在灯光勾勒下,恰似一条璀璨的银河坠入凡尘。


石砌的烟囱里飘出缕缕炊烟,混合着柴火饭特有的焦香。质朴的香气在清凉的夜风中飘散,让每个路过的游人都忍不住放慢脚步,深深吸一口这带着山野气息的烟火味道。吃上一顿“大锅台”农家饭,才算真正读懂了大洼村的灵魂。


“悬崖峭壁筑石堡,巧夺天工皆奇观。”如今的大洼村,正在传统保护与旅游开发间寻找平衡。村里成立了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民宿和商铺;定期举办民俗展演,让大洼秧歌、踩高跷等传统艺术重焕生机;做足“驴文化”招牌,依托当地毛驴,在特定节日开展“骑驴迎亲”“驴庆生”等表演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大洼村的风土人情。


如果你想寻找一处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不妨来这里走走,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最本真的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