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在洛南县保安镇非遗一条街的洛南县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展厅内,草编工李秋凤正与其他工人一同编织婴儿摇篮。她坐在凳子上,手持玉米叶,在麦秆间熟练穿梭。仅用1小时,一个完整的婴儿摇篮便在她的巧手下成型。
“成为草编工我很自豪。通过努力,家里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亲手编的手工艺品还能‘出山过海’获得认可。”李秋凤说。
近年来,洛南县将培育特色劳务品牌作为“稳经济、促就业”的民生工程,秉持“一镇一品或一镇多品”思路,分行业培育劳务品牌,推动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富民增收。目前,全县已打造市级劳务品牌1个、县级地方特色劳务品牌3个,“洛南草编工”“洛南豆艺匠人”等品牌相关行业逐步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带动2.6万人就业,年创收3.12亿元。
培育品牌:增添发展动能
5月6日,洛南县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内,编织、修剪、理货、装车……现场一片繁忙。公司负责人屈军侠不时叮嘱工人注意操作细节。
2005年,屈军侠在《致富经》节目中看到农村妇女组织手工生产的案例,深受启发。结合当地妇女普遍掌握草编技艺的实际,她决心发展草编产业:一方面拿出药店经营积蓄并贷款5万余元成立公司,收购群众手中的草编产品;另一方面奔赴全国开拓市场,让群众看到草编致富的希望。
多年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残疾人(困难群众)”模式,强化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洛南县通过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支持“洛南草编工”品牌建设。目前,公司下辖2个专业合作社、21个生产基地和1所技能培训学校,实现100%订单生产,产品涵盖婴儿摇篮、拖鞋等200余种,远销海外。随着业务拓展,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300余人发展至6800余人,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余人,年加工草编工艺品及香皂花100余万件,销售收入达3500万元。
“洛南草编工”的成功,是洛南县培育地方特色劳务品牌的缩影。全县坚持“政府统筹部署、人社牵头抓总、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围绕“特色劳务人员、技艺、产品、组织”四大维度,加快品牌挖掘与提升,制定《洛南县特色劳务品牌认定办法》,建立重点劳务品牌资源库,引导各镇(街道)发展特色品牌,使其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推动品牌:持续发展壮大
“劳务品牌具有地域特色与技能优势,是带动就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洛南县人社局副局长何荣军表示,“我们从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品牌形象入手,通过建基地、强宣传,推动品牌与产业协同发展。”
洛南县根据就业规模、产品特色、市场影响力等因素,建立“洛南手工”劳务品牌资源库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依托本地手工产业,以龙头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等为载体,整合草编、豆制品加工、手工挂面等资源,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培训基地+农户”全链条模式,推动“洛南草编工”“洛南豆艺匠人”“洛南核桃加工艺人”3个县级品牌升级。2024年,组建20人专家服务团,开展行业培训28次,累计组织“洛南手工”技能培训28期、培训1077人,挖掘非遗传承人164名。
此外,全县定期举办“洛南手工”品牌评选、展示交流和文化体验活动,召开品牌建设座谈会,推选品牌创立人、传承人等典型人物6名。通过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多渠道宣传,提升“洛南手工”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依托品牌:深化劳务协作
“依托‘洛南豆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平台,研发豆制品新品类,构建全链条发展格局。”洛南县豆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斌说。2023年,他从房地产行业转向豆腐产业,公司发展蒸蒸日上。
在洛南,大批创业者通过“政校企”“政企企”协同模式,累计开发爆款豆腐产品20余个,组织线上线下营销活动40余场,覆盖消费群体超千万人次。目前,豆腐产业已覆盖全县16个镇(街道),集聚产业链企业1000多家,打造“百年王家”“洛源老刘家”等10个特色品牌,带动1.5万户农户、4.2万余人增收。
洛南县积极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推进零工市场建设,鼓励“洛南手工”从业人员就业创业。目前,建成零工市场1家、镇(街道)就业服务驿站6家,认定社区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72家,累计兑付就业创业补贴3461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495万元,帮助2.61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依托苏陕协作平台,洛南县与南京、西安等地企业建立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对接东部沿海地区用工需求,促进供需精准匹配。通过建立劳务工作站、协作基地,健全纠纷处理机制,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和跟踪服务,保障安心就业。
近年来,洛南县以劳务品牌为纽带、以协作机制为支撑,实现品牌建设与劳务输出“双向赋能”,有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作者:毕波波 何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