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225.朱  婷丨郴州技师学院教师
2025-05-13 15:31:50

朱  婷

郴州技师学院教师



作者简介

朱婷,女,1991年8月出生,心理学硕士,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现任郴州技师学院基础教育部教师。2024年荣获湖南省技工院校教师职业研修活动一等奖,中国社科院心理咨询师,高级催眠师。

创作背景:这位与郴州山水共生长的教育工作者,用十五年光阴完成了从求学者到育人者的精神蝶变。2018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期间,她以北湖荷花为镜,在裕后街的玻璃幕墙后洞察青年成长密码,沉淀出独特的教育观察视角。2023年回归教坛后,用郴江寻路的自然智慧解读情绪疏导,借东江湖生态构建心理安全网络。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堂上,王仙岭银杏年轮成为前额叶发育的生动教具。这位用山水写教育诗篇的青年教师,正将千年郴州的文脉精魂,铸成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心灵灯塔。



代表作品

郴山为骨,郴水为脉,此心安处是吾乡

参赛作者:朱  婷(郴州技师学院)

指导老师:何俊杰(郴州技师学院)

清晨推开教室的窗,石榴湾公园清新的空气便裹着粉笔灰在讲台上跳舞,郴江的波光正穿过教学楼前的香樟叶,将十七岁少年们的课本染成碎金。我抚过办公桌上那本泛黄的《郴州志》,指尖触到的是时光的年轮:2010年湘南学院青涩的晨读声,2018年裕后街深夜加班的咖啡渍,2023年站在讲台上望见的无数双渴盼的眼睛——这座用山水写诗的城市,早已将它的骨骼与血脉融进我的生命。

郴山为砚:墨香里的青春觉醒  

2010年的王仙岭是位沉默的师长。每当我抱着书本穿过湘南学院的林荫道,总能望见它苍青的剪影在天际勾勒出笔架的形状。那时我总爱在文综楼顶层的天台晨读,晨雾中的山峦像浸在砚台里的松烟墨,风掠过林梢的沙沙声是山神在翻动书页。记得某个深秋黄昏,我在王仙岭的栈道上迷了路,暮色中的枫叶簌簌落在肩头,如同群山撒下的朱砂批注。当月光照亮石壁上“郴江幸自绕郴山”的摩崖石刻时,忽然懂得这座城的教育从来不在课堂——山教会我们挺拔,雾教会我们沉淀,那些蜿蜒的山径恰似人生忽明忽暗的顿悟。毕业那年,我把四年的笔记埋在爱莲湖边的梧桐树下,想着未来若是迷失方向,总该记得这片土地教会我:真正的学问要像郴山云雾,既能升腾九霄,亦能浸润泥土。

郴水为镜:倒影中的人生沉淀

2018年重回郴州时,北湖的荷花正把粉白的心事说给云听。我在裕后街的写字楼里做人力资源,玻璃幕墙上流动着郴江的波光。每当面试年轻人,总会在他们眼里看见十年前的自己——那个在湘南学院天台眺望群山的姑娘,此刻正坐在长桌对面。  

深夜归家路过人民路夜市,卖烤糍粑的阿婆依然记得我爱吃芝麻馅。滚烫的米香在齿间化开时,北湖的月亮正从工商银行的楼顶升起。这座城像母亲收纳游子的旧物般,妥帖收藏着每个奋斗者的悲欢。

郴情为脉:年轮里的薪火相传 

2023年站在郴州技师学院的讲台上,我终于读懂了当年苏仙岭云雾的深意。清晨,我轻轻叩响讲台上的水晶镇纸,那抹折射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扉页的虹光,恰似少年们跳跃的思绪。“同学们,我们的心灵与郴山有着同样的构造——”指尖划过投影屏上的脑区图谱,“杏仁核是深埋地底的711矿,总在危机时迸发本能的火花;前额叶则是王仙岭的千年银杏,用年轮镌刻理性的年轮。”

窗外的香樟树沙沙作响,我拾起一片飘落的叶:“就像郴江在石礁间找到出路,焦虑不过是情绪在寻找新的河道。上周有位同学说总梦见中考失利,这何尝不是心灵在模拟柿竹园的矿道勘探?"粉笔在北湖的简图上画出涟漪:"当压力如暴雨涨满湖面,记得你们都是自带泄洪闸的郴州人——看看爱莲湖的荷花,越是深陷淤泥,越要向着阳光打开花瓣。”

暮色漫过实训楼的塔吊,我在黑板上写下最后一句:“心理韧性不是不锈钢,而是郴州钨矿般的淬炼艺术。那些深夜流泪的时刻,正是晶格在重组星光。”此刻,郴山的晚风正穿过教室,将东江湖的水汽织成无形的安全网,轻轻托起每个年轻灵魂的独白。

暮色中的郴州正亮起灯火,湘南学院图书馆的轮廓与技师学院实训楼的塔吊在霞光中相望。风送来远处高铁站的汽笛声,那是我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将要奔赴的远方。但我知道,就像北湖的荷花年复一年把根茎扎进淤泥,无论他们的足迹印在哪个经纬度,总有一脉源自郴山的地气,会在某个加班的深夜或异乡的清晨,突然温暖地漫上心头…… 

因为这座用山水写诗的城市,早已在我们的骨骼里种下了永恒的春天。



作品点评

作者以山水为轴,将个人成长与地域文化、教育使命有机融合,展现了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扎根乡土、守正创新的精神图谱。该材料在叙事策略上实现了三重突破:一是以"郴山郴水"为文化母题,构建起地理空间与教育哲思的象征系统,使个体经验升华为群体精神写照;二是运用诗性语言激活教育叙事,通过王仙岭云雾、郴江波光等意象的文学转译,让职业教育案例呈现美学张力;三是开创"在地化心理教育"方法论,将东江湖生态等地域元素转化为心理教学模型,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范式创新。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