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现场
4月30日,中国戏曲学院举行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以下简称青研班)毕业典礼。仲呈祥、翟惠生、马小龙、刘冬妍、薛长绪、王颖捷、霍志静、张耀天、王勇、袁慧琴、秦艳、杨凤一等专家、学者和相关单位负责人,李必友、尹晓东等中国戏曲学院负责人,第七届“青研班”在京导师及授课专家代表,天津京剧院、山西省京剧院、山西省晋剧院、湖北省京剧院、福建京剧院、贵州京剧院、甘肃京剧团、河南豫剧院三团、山东艺术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等艺术院团和艺术院校相关负责人,第七届“青研班”全体学员参加典礼。
第七届“青研班”2022年9月在中国戏曲学院开班,共招收来自全国17个省市25个戏曲院团(校)的京剧、昆曲、豫剧、越剧、晋剧、秦腔等6个戏曲剧种的54名优秀青年戏曲演员。三年来,第七届“青研班”先后邀请20余位专家讲授18门文化理论课,邀请30位艺术家、理论家等进行专题艺术讲座。在专业教学方面,三年间聘请近百位戏曲表演艺术家传授300余出传统大戏、折子戏,先后集中举行28场教学汇报演出、17场毕业巡演,学员们在各地进行教学实践演出200余场。同时,学员们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创排新剧目50余部。学员们在学期间获得多项荣誉,充分彰显了第七届“青研班”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
毕业典礼现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代表第七届“青研班”文化理论授课专家发言。他表示,“青研班”成功举办近30年,为戏曲艺术培养了一批批优秀表演英才,办学成果骄人。“青研班”对于当下艺术学学科建设功不可没,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戏曲艺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特点,是实现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平台。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第七届“青研班”专业导师刘长瑜深情回顾了“青研班”的办班历程,肯定了其在京剧和戏曲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她认为,“青研班”的成功接续开办,是新时代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老艺术家们在“青研班”的教学中,为优秀青年演员教授代表性的经典剧目和表演技法,真正做到了将戏曲艺术的规范和价值以及历代艺术家的经验和创造高水平地传承下来,为戏曲艺术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作为院团代表发言。她表示,通过“青研班”的学习,学员们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艺术视野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希望大家始终牢记以“德艺双馨”为追求,不断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让传统戏曲在现代化浪潮中焕发新生。
上海京剧院麒派老生演员鲁肃、福建芳华越剧院尹派小生演员陈丽宇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他们表示,“青研班”为青年戏曲演员搭建了登高望远的宝贵平台,打开了认识戏曲艺术更为广阔的视野,使青年演员们在坚守戏曲本体的同时,培养了个人的文化自觉和现代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青研班”的毕业是新征程的起点,要更加深刻认识到戏曲事业的伟大与崇高,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服务人民的创作导向,打造出更多更好不负时代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现场,李必友代表学校宣读第七届“青研班”毕业学员名单,向学员们以优异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表示祝贺。
尹晓东在主持毕业典礼时表示,第七届“青研班”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希望学员们在艺术道路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讲奉献、有作为,勤学习、苦练功,谨记“青研班”毕业生的光荣身份,牢记“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推动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