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以地球日之名,踏出生态文明教育坚实步伐
惠州日报官方客户端 2025-04-24 22:12:51

近日,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紧扣时代命题,整合学科资源,于世界地球日活动周期间开展“科普进校园、实践进基地、理念进社区”系列活动,通过多项特色举措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彰显高校服务“双碳”战略的责任担当。


科普进校园
学科实践赋能基础教育


世界地球日活动周期间,学院选派党团学生骨干走进惠州市实验中学,一场别开生面的“地理科技零距离”科普活动就此拉开帷幕。在地理科普展区,学生们通过30余件矿物岩石标本、地理信息测绘设备实物展示,生动讲解“矿石如何记录地球演化”“无人机与全站仪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等知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高浩嘉现场演示无人机操作,引发中学生们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没想到地理学科不仅能‘读万卷书’,还能‘行万里路’,更能‘用高科技’!”实验中学学生们在体验全站仪测量后表示。学院副院长蒋宝林表示:“将大学的学科资源转化为基础教育的科普养分,既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也为师范生提供了实践育人的平台。”



校企地联动
沉浸式体验生态文明建设


为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地联动活动。

学院组织50名党团学生走进百岁山水厂,开展“节水护水・绿色同行”实践教育。在生产车间,同学们沿着“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低碳生产”的脉络,沉浸式体验整个生产流程。企业工程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学生们认真聆听,并不时就“矿泉水瓶回收再生路径”与企业环保部门负责人展开热烈讨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米合在调研笔记中写道:“通过这次实践,我亲眼见证了企业从自然资源的合理获取到科学保护利用的全过程,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这对我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都有很大启发。”


与此同时,学院组织教师党员赶赴龙门县龙江镇,参与惠州市自然资源局主办的“生态修复科普研学”活动。在“万亩方”农田整治现场,曾经荒芜的土地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鹤山新村矿地融合示范村,生态与乡村发展相得益彰;公塘矿山生态公园,废弃矿山实现了华丽的生态蝶变。党员教师们实地调研“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模式,详细了解“工矿废弃地复垦”“边坡植被重建”等技术在区域生态改善中的关键作用。学院教师邱元炜博士感慨道:“科研不能脱离实际,只有将科研视野扎根于地方实践的土壤,才能培养出真正懂国情、能实干的地理人才。”这种校企地联动的实践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壁垒,让学生和教师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和探索,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区共建
多元载体传播绿色理念


学院积极通过党建进社区活动,将绿色理念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在学生社区,学院精心打造“珍爱地球・绿美广东”主题宣传阵地。流动科普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地球资源分类、低碳生活路径及广东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吸引众多师生驻足学习;“我为地球减负”承诺墙前,同学们纷纷许下“自带水杯”“二手教材循环使用”等环保承诺,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地球的关爱;古法造纸体验区里,学生志愿者现场演示“树皮浸泡—打浆—抄纸—晾晒”的传统工艺,让大家在体验中感受“取之于自然、回馈于文明”的生态智慧。


在线上,学院借助“微课见地球・行动创未来”易班优课平台,推出《塑料的“前世今生”》《垃圾的重生之旅》《一滴水的旅程》《地球的病历本》等系列微课,吸引同学们主动学习环保知识,并通过线上课群的互动交流,引导大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线下,举办“青山辞・珠水约・青年行”地理知识竞赛,巧妙地将地球日主题与广东地理特色相结合,以赛促学,激发青年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热爱,强化他们的生态责任意识。

记者了解到,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依托“地理学”学科优势,不断凝练“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致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依托广东省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地理环境与旅游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开展生态科普活动30余场,服务中小学及社区群众近万人次。

此次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既是学院落实《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阶段性成果,更是引导青年学生将专业成长与“美丽中国”建设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文/图 惠报全媒体记者蓝斐菲 通讯员刘曼曼

一审:冉万瑾  二审:李柏平  三审:卢敏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