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乡村传统文化高效转化 | 农银融媒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乡村发展进程中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智慧结晶,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乡村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保护。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在“三农”、文旅、教育等重要领域,人工智能也展现出巨大效能。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得以获取新动能,为乡村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开辟全新路径。未来,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助力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答题”。

多维赋能文化产业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高精度智能扫描、智能三维重建等技术,人们可以实现对现存文物、历史古迹、非遗技艺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记录,有效防止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破坏损失。例如,一些传统村落采用无人机航拍与三维建模技术,结合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对村落整体风貌进行数字化留存,为后续进行历史研究、文化交流、采风创作、旅游开发、课外研学等提供宝贵素材。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提升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效率,也可以创新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运用智能音视频识别处理技术,可以将传统故事、民间传说、民俗技艺、艺术工艺等转化为音频、图像、视频等展现形式,让乡村传统文化以更为生动、直观的形态展现在公众面前。例如,一些乡村博物馆通过人工智能语音讲解系统,让参观者在游览过程中实时了解展品的基本信息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降低布展成本,还能够优化用户的参观体验。

随着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传统文化领域加速渗透,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得以持续深入,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实践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相关从业者实现对乡村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构建起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乡村文化产业链。例如,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智绣”团队将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融入民族非遗刺绣,借助数智共生设计数据库等平台,生产出更具特色的刺绣纺织品,助力民族刺绣产业转型升级。

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动力。近年来,一些乡村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出集观光、传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持续丰富乡村文旅发展内涵。例如,江西景德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制瓷技艺与现代光影秀结合,创造出“古今对话”的沉浸式体验,将游客的整体消费意愿度提升了25%。

加速乡村传统文化产品推陈出新。相关主体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消费者潜在偏好,可以设计出更具市场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例如,一些乡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推动价值更好转化

在我国各地,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开辟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价值转化的全新天地。要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助力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相关各方应加强联动,在夯实发展“地基”的同时,积极探寻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技术向善”。一方面,要确保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准确传达,防止任何形式的曲解或误解,以维护其纯正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相关创作者应牢牢掌握主导权,将人工智能技术视为一种辅助工具,平衡好创新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高质量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对乡村传统文化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提升数据库的可访问性和可扩展性,以便于后续的检索和研究,以及跨领域、跨地域的资料整合和产业合作。同时,要加快推动乡村传统文化语料库建设,开展以主流价值为导向的数据分类、汇聚与运行工作。

推动技术下沉与场景适配。为降低乡村文化工作者的技术应用成本,可支持研发低门槛、易操作的人工智能创作工具,用于方言语音识别生成、传统纹样图像识别处理等难度较大、重复性较强的工作内容。开发适配乡村场景的轻量化终端设备,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移动式文化体验空间,解决硬件设施覆盖不足问题。

‌强化跨领域协同创新能力。探索‌建立多方协作机制,针对剪纸、木雕、刺绣等非遗技艺开发定制化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系统‌。同时,加强产学研融合,通过建立高校和企业间的联合实验室,培养兼具文化理解力与算法开发能力的跨学科人才,解决技术应用与文化内涵割裂等问题。‌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持续开拓乡村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

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同样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助力。金融机构应持续优化产品服务,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综合效益。实践层面,可抓住以下着力点。

拓展服务渠道。金融机构可通过开设“绿色通道”、强化投贷联动等方式,支持乡村文化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例如,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当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在探索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滩头年画,不仅能大幅缩短年画的设计工期,还能实现个性化定制。农行邵阳隆回滩头支行基于对非遗传承的长期调研和持续关注,为其开通贷款“绿色通道”,从办理、审批到放款仅用时一天。

搭建综合平台。金融机构可构建乡村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为相关文化企业与投资者搭建沟通的桥梁。大型商业银行可依托自身的金融资源与网络平台,为“人工智能+乡村传统文化”项目提供一站式投融资服务,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可开发以文化资产为担保的金融产品,为“人工智能+乡村传统文化”项目提供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还可推出专项文化消费信贷产品,为乡村文化消费市场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