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党支部联合南宁市青秀区仙葫消防救援站、金葫社区党委,共同开展“壮瑶医药传薪火,中华民族共一心”主题活动。活动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通过沉浸式民俗体验、理论宣讲、警民共建与消防实践,生动诠释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交融,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
非遗技艺传文脉
触摸民族智慧的“生命温度”
活动现场设置“民俗文化体验区”,支部党员、消防救援队员与社区居民在互动中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底蕴。在“指尖萦绕的民族同心香”香囊制作区,中医学专业学生带领参与者辨识艾叶、苍术、藿香等药材,讲述壮瑶药香囊“闻香祛病、佩药防疾”的千年智慧。一针一线缝制香囊的过程,再现了从壮族“三月三驱瘴香包”到瑶族“盘王节药佩”的文化交融史。
香囊制作体验。
五色糯米饭体验区氤氲着“舌尖上的民族团结情”。支部党员、社区居民和消防员以枫叶、密蒙花等天然植物浸染糯米,蒸制出象征“五行和谐、五谷丰登”的传统美食。消防员小李与社区居民协作完成制作后感叹:“共制一笼饭,同叙民族情,这份‘美美与共’的糯香,让文化认同从历史中‘活’了起来。”
理论宣讲溯本源
从医药交融看“多元一体”家国情怀
活动现场同步推出“医脉相承,同心共筑”主题展览。“石榴籽般的医者仁心”抗疫实景展示等内容,生动诠释各民族医药文化如何交织成中华文明的浩瀚银河,生动诠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精神。
民族情暖“焰火蓝”
筑牢安全防线的“共同体实践”
消防救援站的“零距离接触火焰蓝”技能展演更将活动推向高潮。液压剪精准切断钢筋、高空速降救援等实战演示,配合“提、拔、握、压”灭火器四步法教学,让参与者直观感受“隐患险于明火”的深刻内涵。支部党员在消防员指导下练习防烟面罩佩戴,韦老师表示:“这些技能和民族医药一样,都是守护生命的‘传家宝’。”
消防员进行技能展演。
本次活动旨在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引导参与者从民族医药“多元一体”的基因中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从“互学互鉴、共生共荣”的实践互动中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共识。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挖本土文化资源,以“党建+专业”创新模式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让共同体意识在传承发展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