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有一盏灯总是亮到深夜。李浩教授和他的团队,像一群执着的“追光者”。他们深耕新能源材料领域近十年,用一篇篇顶刊论文、一项项专利技术、一个个优秀学子,书写着科研育人的动人篇章。他们不仅让学校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更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生力军。
李浩教授和他的团队,像一群执着的“追光者”。
从0到1:
在新能源赛道上“破风”前行
2025年3月,科睿唯安ESI最新数据揭晓:李浩教授团队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的论文同时入选“全球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成为材料科学领域前0.1%的焦点。
荣誉的背后,是团队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持续深耕和加速奔跑。三年来,团队围绕“双碳”目标,在制氢催化材料设计上取得系列突破:首创蛋黄-蛋壳结构CuO-Co3O4@Co3O4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实现高效制氢;开发出富含氧空位的海胆状Co3O4/CuO催化剂,TOF值达116.4 min-1;设计空心核壳结构HCSS−Co3O4@CuO−NiO,攻克醇解反应速率慢的难题。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等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SCI论文,获得15项发明专利授权,其中5项成功实现技术转化。
每一项数据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泡”在实验室的日夜。“科研就像跑马拉松,但我们的赛道没有终点。”李浩教授常这样比喻。为了优化催化材料的一个活性位点,学生们曾连续72小时轮班监测数据;为验证蛋黄壳结构材料的性能,团队尝试了上百种合成方案。正是这种“死磕”精神,让其性能提升至TOF值高达116.4 min⁻¹,为氢能低成本量产撕开一道曙光。据李浩教授介绍,目前,团队与多家新能源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相关技术正在试生产阶段,预计可降低制氢成本30%以上。
荣誉的背后,是团队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持续深耕和加速度奔跑。
科研育人:
打造人才培养“全链条”
“李老师,我的实验数据会‘说话’了!”17级应化1班的张婉铃举着实验记录本冲进办公室的瞬间,李浩记忆犹新。这个曾在《物理化学》课堂被点燃科研热情的大二学生,如今已成长为暨南大学博士生。在她眼中,导师独创的“数据会说话”科研哲学与每周深度研讨机制,配合“容错式培养”理念,构筑起科研思维的坚实根基。这种允许大胆猜想、严谨验证的培养模式,使张婉铃在研究生阶段展现出超越同侪的科研敏锐度。
而黄佳彤的蜕变故事,则完美诠释了李浩团队“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的育人智慧。作为化学师范专业学生,这位科研“小白”在2021年秋初入实验室时,面对精密仪器手足无措的窘境仍历历在目。对此,团队为其量身打造“科研筑基三部曲”:从移液枪精准操作到Origin软件三维建模,从缓冲溶液配制规范到文献追踪策略,通过“理论讲解-示范操作-独立实践”的螺旋式训练,逐步构建其全链条科研能力。这段科研经历成为黄佳彤成长路上的“通关密钥”,其主导的省级大创项目《空心结构CuO-NiO-MoO3复合物可控合成及氨硼烷释氢研究》目前已顺利结项,她也成功考取了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科研与育人相辅相成,优秀的科研成果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平台。”李浩如是说。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阶梯式培养”科研育人体系:新生研讨课植入科研启蒙、大二实验室浸润、大三参与项目实战、大四有成果产出。近三年,团队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5项、省级大创项目10项,累计结题20余项,每年都会有学生带着在团队积累的经验,或进入名校深造,或投身新能源产业,成为行业新生力量。
这支“追光”团队正用自己的方式,为“双碳”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向“新”而行:
创新成果构建发展新格局
“学院构建的全链条创新支撑体系,为科研攻关提供了强力保障。”李浩教授细数发展助力:学院不仅为项目团队提供了专用实验室,更是配套完善的实验设备,通过“硬件投入+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团队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学院通过与名校合作培养人才,帮助团队充实研究力量,为团队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项目团队的创新成果也在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团队的高水平论文填补了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在顶级学术期刊上的空白,持续产出的专利成果为学院成果转化注入新动能。
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依然亮着。在这里,关于新能源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既有探索未知的兴奋,也有培育新人的喜悦,更有服务社会的担当。这支“追光”团队正用自己的方式,为“双碳”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图 惠报全媒体记者蓝斐菲 通讯员刘曼曼
一审:黄若冰 二审:韩树峰 三审:余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