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全球贸易监测实验室、北京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虚拟教研室联合主办,中央财经大学国际商务系教工党支部(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协办的“国际贸易形势论坛暨全球贸易监测与贸易形势月度分析会(2025年3月)(总第19期)”在线上举行。本期论坛围绕中美贸易等关键议题展开,聚焦产业链风险预警与政策对冲方案研究,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建议。
论坛联合创始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指出,全球经贸格局处于深度调整时期,在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循环里中美经贸关系是核心,当前特朗普政府保护政策频出,涉及领域众多,且具有极大不确定,前瞻研判以及准备对冲风险工具成为施策的关键。
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庄天宇发布了题为《2025年2月中国外贸大数据分析简报:趋势、结构以及预警预测》的研究报告。他表示,2025年初全球贸易复苏动能不足、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滥征关税与供应链紊乱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尽管外部环境承压,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依然稳固,美国自华进口占其全球进口份额为13.5%,较去年同期14.4%略有下降,但降幅远低于政策预期,凸显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欧盟对华依赖度持续加深,自华进口份额升至21.4%,去年同期19.4%,日本、英国市场占比亦小幅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外贸结构升级,高科技产品出口表现亮眼,贸易伙伴多元化趋势增强,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然而,进口下滑、传统产业出口转弱以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蒋海威做了题为《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若干典型事实》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自 2019 年美国将海康威视等 28 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后,该政策已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常态化工具,其强度、覆盖范围及执行力度均达历史峰值,截至 2024 年 12 月,超 1200 个中国实体(包括企业、高校等)被纳入管制,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二战时期以经济武器化构建战时秩序、冷战时期通过技术代差维持霸权、后冷战时期转向技术霸权与经济利益平衡并嵌入多边体制、2017 年后在大国博弈背景下呈现民族主义色彩。当前政策体系包含多维度内容,监管机构多轨并行,管制标准细化为代际锁定机制、多层级分类体系及差异化制裁阶梯,执行中通过许可证制度和直接产品规则等手段强化管控。该政策体系对中国技术发展、经济成本及国际参与度造成显著影响。报告最后,蒋海威提出中国需通过强化自主创新体系、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与技术链、推动多边制衡机制及完善动态法律响应体系等策略应对挑战,尤其需注重技术突破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以突破美国技术封锁并增强经济韧性。
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分析师吴铮表示,蒋海威教授的研究揭示了在不同的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复杂多变,且层层加码的。其并非铁板一块的整体性决策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原则性冲突。事实上“中美贸易战”“技术封锁”“供应链去中国化”都并非对美国有好处的最优解,而是在种种内部冲突下诞生的结果。而这也说明这场冲突并非无解,而破局之道则在于提升自己以使得内部冲突消弭并提升冲突的成本,使其根源不攻自破。
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分析师李悦从美关税政策演变、影响及应对策略角度介绍了中美贸易战的最新动态。近期,美国对华新一轮加征关税达到20%,这一措施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路线。美国试图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但中美经贸关系已深度嵌合,短期内完全切断贸易往来几乎不可能。此外,面对制裁,中国一方面通过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多元化出口结构,加速国产替代,提升出口技术附加值,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另一方面,对美国煤炭、液化天然气等优势产业进行针对性反制。最后,她强调“关税战”严重影响双方经济,带来的成本将由消费者承担,而贸易战背景下的企业战略调整应聚焦于如何加强供应链安全性以及如何实现技术壁垒的突破。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杨武从特朗普2.0时代的贸易政策对中美贸易的影响角度切入,分享了应对不确定性的策略以及韧性构建的必要性。他强调,应对不确定性,需要强调自主研发、积极参与国际规则重塑,同时通过战略多样性分散风险;而针对构建韧性,他以日本丰田在东南亚布局的举措为例,说明了提前分散供应链虽使得短期成本高,但能在核泄漏等突发危机中保障生存,印证了韧性构建的必要性。此外,在面对外部政策不确定性时,如特朗普关税升级,需从战略、金融、供应链多维度增强韧性,灵活适应变化,面对不确定性的单一化政策已不足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