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熊猫IP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姝 2025-04-11 08:47:27

《中国艺术报》2025年4月11日  4版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无论是中美合拍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还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的大熊猫科考与生态研究工作,从人文艺术到历史研究、从政治外交到科考环保,大熊猫的魅力远不止黑白相间的外表,其和平祥瑞、憨态可掬的形象,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超级IP。


20世纪80年代,成都开始逐步重视熊猫文化的保护和传播。40年前,一首为保护大熊猫而创作的公益歌曲响彻神州大地——《熊猫咪咪》。歌中唱到:“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自此,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1987年,成都决定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引起全社会对熊猫以及其它珍稀野生动物的关注,并很快催生了我国第一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如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早已成为成都的闪亮城市名片之一,成为国内外游客到访成都必去的打卡胜地。


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熊猫形象日渐出现在国内外影视作品中。以纪录片为例,从1975年的《熊猫》到1995年的《回家》、2000年的《英和白》,再到2022年的《了不起的朋友》《熊猫家园》、2023年的《守护大熊猫之福宝诞生记》、2024年《熊猫奇遇记》、2025年《跨越太平洋的熊猫情缘》,熊猫IP带动了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


随着科技与媒介环境的日新月异,时代的进步给予熊猫IP更加多元的发展机遇。2014年“熊猫乌托邦”品牌创立,全方位实践熊猫文化的全域传播。2022年成都打造音乐剧《熊猫》。2023年,中国文联、四川省政府主办的“金熊猫奖”永久落户成都。2025年,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推出“熊猫科普专区”以及“视听熊猫巴士·媒体专线”。至此,以熊猫IP结合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熊猫虚拟人偶沉浸式带领大家领略成都历史文脉,诸多创新举措彰显出AI时代下熊猫这一世界文化IP赋能城市生态与自然、助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巨大潜力。


2025年1月24日,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举行大熊猫馆开馆仪式,新一对大熊猫“宝力”和“青宝”首次正式与公众见面。这一事件引起媒体广泛关注,30多家中外媒体进行现场报道。回顾历史,中美两国在大熊猫科研保护领域的合作是一段长达半个世纪的佳话。在微纪录片《跨越太平洋的熊猫情缘》中,通过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园长与熊猫饲养员讲述她们与中国大熊猫的温馨故事,勾起人们的无限回忆。这部作品记录了1972年大熊猫“玲玲”和“兴兴”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的情形。当大熊猫抵达时,8000人冒雨迎候,因此1972年被美国人称为“熊猫年”。198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立;2021年,“宝力”“青宝”两位重要“外交使者”就出生于此。从53年前的熊猫“玲玲”和“兴兴”到如今的“宝力”和“青宝”,熊猫使者见证了中美友好往来的文明对话之旅。


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日益得到世界广泛关注。从1995年王海兵导演的纪录片《回家》到2000年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英和白》,聚焦大熊猫保护,围绕大熊猫和人类的关系,一直是影视创作者关心的主题。2025年,两位成都籍导演左韬、姚远创作的《跨越太平洋的熊猫情缘》是继2023年《守护大熊猫之福宝诞生记》之后二人再次携手合作的作品。在这部微纪录片中,中美饲养员与大熊猫之间建立起深厚情感,他们悉心照料大熊猫的生活起居,关注着它们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用爱和耐心赢得了大熊猫的信任和依赖,这些温暖的画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大熊猫作为文化使者,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通过与大熊猫相关的活动,各国人民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熊猫灵动的画面中悄然发生。


在《跨越太平洋的熊猫情缘》中,人们看到熊猫主角“宝力”和“青宝”出生。无独有偶,在这一年,一种植物新物种“熊猫马先蒿”在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被中国科学家林红强、程跃红等人发现。科学家们为纪念熊猫作为世界珍稀物种的价值,特命名新种马先蒿为“熊猫马先蒿”。今天,无论是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科考工作,还是经由无数影视作品所传递的美美与共的大熊猫保护事业,这场人类文明的接力期待每一个人参与。


2023年9月,首届“金熊猫奖”发布了《金熊猫倡议》,旨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守望的价值观。2025年,我们回望熊猫IP的历史发展,期待更多关注的目光和支持的力量助力熊猫这个从成都走向世界的文化IP创造更为丰富的价值。


(作者系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副教授、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影视专委会理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