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清明”云端寄哀思 各校解锁祭扫新方式 | 鞍山新闻网

云端祭扫、短视频祭奠、大中小学思政"云联动"……这个清明节,我市多所中小学的祭英烈活动充满"科技范儿",各校积极探索“互联网+清明”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铁西区公益小学的清明节活动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学校组织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等平台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向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学生左思朵说:“我写给抗美援朝战士的话被选为‘精选寄语’,虽然我没见过他们的样子,但他们的故事让我很受感动,也让我十分敬佩。”学校还开展了手抄报制作活动,学生们通过搜集资料、设计版面,一幅幅作品融合了清明柳、英雄纪念碑等元素,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深了对清明节文化内涵和历史的了解。老师们纷纷表示,“孩子们在搜集资料时主动了解历史,这就是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铁西区大西街小学精心开展了“清明祭英烈 丰碑砺青春”系列活动,通过”文化解码,情感共鸣,实践体验,价值内化“的育人闭环,将清明文化转化为生动的德育资源,让传统节日成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神沃土。活动课上,《话清明》通过动画、故事讲解清明起源、传统习俗,动画短片《介子推的故事》吸引孩子们目不转睛。学生们看后说,“原来清明扫墓和寒食节有关,而且清明节不只是扫墓,还有踏青、插柳这些习俗,介子推的故事让我很感动。" 学校还通过“英雄卡”制作、诗词诵读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教师感慨地说,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理解清明的文化内涵,效果比单纯说教要好得多。

铁西区黎明小学发起了“清明诗韵寄情思”微视频挑战活动,鼓励学生们通过视频形式展示自己对清明节的理解。学生们录制诗词朗诵、习俗讲解视频,在校内大屏轮播。一位学生告诉记者,“我录了《清明》这首诗,妈妈说我读出了对先人的思念。”黎明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鲁玉波表示:“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展示了他们的才艺,也让节日教育‘看得见’,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学习热情和传承。”此外,各班还开展了清明节主题队会,学生们展示了自己创作的清明节绘画和小报作品,并围绕"文明祭祀"展开讨论。

1日,一场特殊的思政课在鞍山市烈士陵园举行。辽宁科技大学的师生与鞍山市第38中学、逸夫小学的师生们一起共上一堂思政课,缅怀英烈。 活动中,全体人员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集体默哀。辽宁科技大学“钢花”理论宣讲团进行了主题宣讲,大学生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革命历史。逸夫小学的学生们则表演了诗朗诵,清脆的童声在陵园内回荡。随后,大家参观了英烈纪念馆,边认真聆听讲解,边观看展品,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动中,逸夫小学的老师通过镜头记录下庄严的祭奠仪式和感人的英雄故事。返校后,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室和线上平台同步播放视频,让未能到场的学生也能沉浸式学习先烈事迹。各班还结合视频内容开展云端祭奠,通过“云献花”“留言致敬”等表达对英烈的缅怀之情。

铁东区二一九小学、钢都小学分校,立山区中华小学、光明小学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清明节祭扫活动,“互联网+清明”的模式打破时空限制,让清明祭扫更具时代特色,也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