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 农银融媒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是贯彻大食物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空间,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既是推进相关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

实现高效发展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是以山地自然条件为基础,通过全链条升级、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生态价值转化和政策协同,实现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特色农业形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调生态优先、科技驱动、市场导向与多功能融合,旨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山区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驱动下的精准生产。选育适应山地环境的特色品种,应用先进技术监测土壤墒情与作物长势,实现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构建“种养循环”模式,减少化学投入品依赖。二是全产业链升级。在前端,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破解山地“碎片化”生产难题;在中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在后端,利用冷链物流、区块链溯源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打造地理标志品牌,融合电商、文旅等新业态发展,持续拓展消费场景。三是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利用林权抵押、碳汇交易等手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提供绿色金融支持,开发气象指数保险,降低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风险。

近年来,我国在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多种典型模式。一是立体种养模式。例如,云南省多地同时发展咖啡产业和林下养殖,实现土地的垂直利用与生态和经济的双赢。二是特色种植模式。例如,盛产猕猴桃的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与相关龙头企业合作推出猕猴桃酸奶,延伸产业链。三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以茶产业为核心,结合采茶体验、文化展示和生态观光,打造“从茶树到茶杯”的全链条农文旅融合模式。四是科技驱动型农业模式。例如,重庆市渝北区通过土地整治实现大中型机械下田,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五是品牌化与产业链延伸模式。例如,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集中收购数千吨花椒籽,高规格建设综合生产线,大力打造“椒房殿”花椒籽油品牌。六是生态修复与农业结合模式。例如,山东多地将破损山体治理为优质良田,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各地在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自然条件受到制约。山区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地块较为分散,导致机械化作业难度较大、生产成本较高。同时,部分山区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了生产稳定性。二是产业链存在短板。部分山区的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初级农产品占比较高,精深加工率有待提升,冷链物流体系也不完善。三是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还存在瓶颈。部分山区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工具普及率有待提升,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占比不高。四是资金与政策支撑仍需加强。部分山区的经营主体缺乏合适的抵押物,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形成特色优势

要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延链补链、政策集成,将“山地劣势”有效转化为“特色优势”,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

破解自然约束。推广适山型技术,研发小型农机、坡地滴灌系统,破解地形限制;强化灾害防控,建设气象预警平台,试点“气象指数保险+信贷”联动。

补强产业链条。在山区布局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对精深加工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打通物流堵点,多方共建冷链节点,推广“田间预冷+移动冷库”模式。

强化科技支撑。统筹建设山地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区块链溯源、无人机植保等技术普及;培育“山地新农人”,吸引返乡青年、大学生参与电商营销、品牌运营。

推动产业融合。拓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

要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一方面,要推广保护性耕作、农田轮作休耕等绿色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另一方面,可由村集体统筹,采取土地流转、入股、托管等方式盘活撂荒地和低效地,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如有条件,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户提供从耕种到收获的一站式支持,降低分散经营成本。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离不开资金支持。近年来,相关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科技赋能、产业链整合和政策协同,已形成支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多层次实践体系。未来,金融机构需进一步聚焦相关主体存在的长周期融资、生态价值转化、风险对冲等金融需求,构建“科技+产业+绿色”的金融服务生态,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升级转型。

创新产品体系。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精准匹配种粮大户的规模化经营需求,为其提供快速审批的信用贷款产品;可针对茶叶、药材等山地作物生长周期较长的特点,设计长周期贷款产品,适度延长贷款期限。促进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链协同。提供全链条服务模式,覆盖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整合产业链资金流,疏通各环节的资金梗阻。

强化科技赋能。加强智慧风控。可通过物联网与遥感技术,实时获取作物长势与灾害风险等动态数据,随之调整授信额度,降低相关风险。优化线上服务。可通过推广电子支付,解决偏远山区支付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等问题,提升农村电商支付便捷性。如有条件,可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推广远程视频调查、线上审批模式,缩短山区农户的贷款办理时间,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扩大支持范围。一方面,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与绿色转型。可提供绿色专项贷款,支持水土保持、有机种植等项目,并探索碳汇质押融资模式。另一方面,促进产业融合与品牌培育。推行“农业+文旅”的金融模式,发放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贷款,结合生态旅游新业态开发相关产品;为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助力区域特色品牌培育。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