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的掇刀区石化月亮湖小区,一缕阳光悄悄探进那不足10平方米的“平价理发店”。店内,电推剪声嗡嗡作响,如同晨曲,唤醒了新的一天。店主彭友莲手法娴熟地抖开围巾,轻轻围在荆门石化总厂一位年青工人的颈间,细心地为他修剪着鬓角,不一会儿,一个帅气的平头便理好了。“快吧?保准不耽误你上早班!”她笑着扯松围布,碎发簌簌坠入晨光,像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细碎却透亮。
雨花敬老家园的老人们排队等候免费理发。
这一幕,已如画卷般重复展开了17载,在这方寸之间流淌,从青丝到白发,彭友莲用“5元理发”的坚守,为周边的上班族、老人、拾荒者、残疾人编织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时光长廊中的坚守
时光回溯至2008年,彭友莲与丈夫在自家门前支起一个简陋的篷子,理发椅、几个凳子,再加上一块红底白字的“平价理发”牌子,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理发价格,一律5元,对于拾荒者、卧床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不收钱。而当时周边理发店的价格是10元、15元不等。
“5块钱,别涨价,这是公益,也是爱心。”2014年,丈夫离世时的一句话,牢牢刻在彭友莲心间。她将“五元理发”打造成了社区的一张公益名片。
“有位顾客叫肖新桃,今年91岁了,经常坐五站路的公交来,总说‘五元的头,剪得比30元的还好’。”彭友莲说。
东宝区牌楼镇的刘女士,每隔一二个月都要骑着自行车来找她理发,至今已有10多年了,见到彭友莲像见到亲人,一个劲直夸她:“人好,手艺好,又热情!”
今年63岁的邻居陶林,前几年因中风行动不便,每隔一二个月,只要他打个电话,彭友莲便抽时间上门免费为他理发。
说起彭友莲的“五元理发店”,在小区内家喻户晓,而且一传十、十传百,带动附近不少人慕名找她理发。
有时,顾客们为了表达感激,送来水果、牛奶,甚至有人硬要多付钱,但彭友莲总是笑着婉拒:“5块是整数,多1块,我找零都麻烦。”
公益脚步丈量城市温度
清晨6点、晚上9点,只要上早班或晚班的工人找彭友莲理发,她都毫无怨言,笑脸迎客。而每天上午8点,便是她正常营业时间。若她未外出参加公益活动,店里总会排起长龙,其中多是周边的老人。彭友莲不仅为特殊群体免费理发,还总是随身携带理发工具,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最忙的时候,一天剪了30个头,手指都磨出了血泡,但看到大家满意的笑容,一切都值了。”她笑得那么满足。疫情期间,她更是主动为隔离在家的老人免费上门服务,面对涨价的建议,她坚决摇头:“这种时候,更不能趁火打劫,人心要善。”有一次,她乘车两小时,颠簸到漳河镇福利院,只为给卧床的老人剪发。
每月10日,金象社区的公益市集上,总能见到彭友莲的身影。她带着充电推剪、花剪和梳子,与志愿者们一起,为50多位老人免费理发。“雨花敬老家园”是爱心人士发起运营的公益性食堂,面向65岁以上老人每天免费提供“爱心午餐”。每个周末,雨花敬老家园也是她的常去之地,那里每次有20多名老人等着她免费理发。
如今,彭友莲的公益脚步已经踏遍了200多个社区,福利院、偏远乡村都留下了她的温暖身影。她的手机里,存着数百张公益合影,每一张都是温情与爱的见证。
爱心传递引发社区共振
彭友莲的父亲是位理发师,她的理发手艺便是传承了父亲。从父亲留下的那把手动推子,到有线电推剪,再到如今的无线电推剪,彭友莲的“老物件”仿佛是一部时代变迁的缩影。“以前手推子总会夹头发,现在的工具轻便多了。”她感慨道。
彭友莲家中一面墙上贴满了来自社区、志愿者协会表彰的奖状,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500小时而获得的“五星志愿者”证书,更是她荣誉的象征。
“今年我才57岁,趁现在还年轻,多做点事。等老了动不了了,社区说会照顾我的。”彭友莲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透露出对社会的深深信任。
记者手记:当五元理发遇上十七载光阴,这把“爱心剪刀”剪出的不仅是利落发型,更修剪出城市文明的高度,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厚道精神在碎发纷扬中生根发芽。彭友莲的故事,正为新时代雷锋精神写下最鲜活的荆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