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馆 | 饶才富:红土地上“好财神” | 农银融媒



本期人物

饶才富



个人简介


饶才富,男,汉族,福建龙岩人,1937年出生,中共党员,1961年参加工作,在金融战线上,40年如一日,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矢志不渝地致力于老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倾心竭力助推“三农”事业蓬勃发展。他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请吃不到,送礼不要,两袖清风,清正廉洁,在群众中树立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被誉为“人民的好财神”。



学习、工作经历


1961年2月--1981年10月,先后担任农行福建龙岩红坊乡黄岗信用社会计、红坊乡信用社主任;


1981年11月--1997年8月,担任龙岩新罗支行红坊营业所主任、党支部书记;


1997年8月--2003年,先后担任红坊营业所主任、党支部书记,福建分行正处级行风建设巡视员;


2019年4月,因病去世,享年84岁。



业绩亮点


担任红坊营业所主任期间,饶才富放贷3300多笔,累计资金2.3亿元没有一笔贷款不良,并成功收回历史遗留贷款129万元,创下了全省农行1000多家营业所、分理处中唯一一个10年保持贷款“三无”(无逾期、无呆滞呆帐、无挂帐利息)的神奇业绩。


在担任营业所主任期间,饶才富严格管理,而且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员工,红坊营业所前后进出80多位干部员工,没有一个违法违纪,不少人已经成为市、区(县)的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



所获荣誉


1979年至1991年,五次荣获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88年,荣获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荣获中国农业银行“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模范称号;


1985年至1998年,连续四年荣获农行福建分行乡村金融工作先进工作者、基层优秀营业所主任;


1998年,分别荣获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全国金融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农业银行“全国优秀营业所主任”称号;


199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职工;


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12年,入选“六十年农行十大人物”;


2016年,入选全国银行业“十大最美人物”;


2021年,荣获中国农业银行“庆祝建党100年金穗先锋100人”荣誉称号。



劳模事迹


在福建龙岩,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农金”——他18年如一日,扎根最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金融事业,以满腔热忱投身“三农”事业发展一线;他发放贷款3300多笔,无一笔不良,而且成功收回历史遗留贷款,实现“两无一全”(无逾期、无呆滞呆账、全收息)的扎实业绩;他荣誉等身,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30多项全国性荣誉,入选“60年农行十大人物”、农行“功勋员工”……


他就是农业银行原福建龙岩红坊营业所主任——饶才富。

 
 

▲点击视频观看饶才富故事。

投身热土

他用实际行动履行

“金融为民”职责使命

1937年,饶才富出生于红坊一个贫困家庭,1958年9月参加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饶才富做过村里的民办教师、生产大队大队长,在乡镇信用社工作了整整20年。1981年,因在信用社工作出色,饶才富被调入农行红坊营业所当主任。


时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红坊乡决定利用当地石灰石资源兴办全市第一家水泥厂,投资概算为500万元。这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而乡里财政捉襟见肘,凑来凑去,挤出了1万元开办经费,剩下的只能靠银行贷款解决。


接到贷款申请报告后,饶才富压力巨大,他心里算了一笔账:500万元相当于全乡社会生产总值一半的资金,这笔钱,足够全乡老百姓好几年的生活费用,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今后红坊经济的兴衰,必须慎之又慎。他一边亲自调研本地的水泥市场行情,又写信和福州、厦门等地的亲友联系,请他们帮忙了解项目的可行性。经过详细的调查,他认为红坊石灰石资源丰富,创办水泥厂是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随后,他一次次带着乡干部跑到上级支行汇报说明情况,一次次和信贷科的同志到现场考察,终于争取到贷款额度。


项目上马后,饶才富则成了“编外厂长”,三天两头往厂里跑,关注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帮助项目按照预定计划推进。水泥厂如期竣工,很快投入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每年能上缴利税500万元。原水泥厂厂长郑秋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感慨万千:“水泥厂是农行一手扶持发展起来的,饶主任是营业所主任,也是我们企业的参谋,他经常来厂里,可十几年来没在企业吃过一餐饭。有几年我们生产的水泥十分紧俏,他也从没向企业写过一张条子,要过一吨水泥。”


据统计,18年间,红坊营业所共支持11个农业基地和1000多家企业。红坊水电站、红坊铁合金厂、红坊煤炭公司、红坊耐火材料厂、南阳塑料厂、水泥纸袋厂等这些农行扶持壮大的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饶才富事迹陈列室及老物件。

除了支持带动性强的企业外,饶才富还将目光投向了村里有创业想法的贫困户和年轻人。东埔村的郑波涛就是其中一位。


郑波涛看中村里的一片荒坡地,打算发展种养业,可苦于没有本钱,想法只能暂时搁置。饶才富闻讯后,带上信贷员小邱来到郑家,一同上山勘察规划,详细了解郑家兄弟的想法后,饶才富贷给郑波涛2万元作为开发山地的启动资金。郑波涛承包下80亩荒山坡,全家大小五口上山“安营扎寨”,打响了耕山致富的“第一炮”。饶才富还经常上山,协助郑家选择蜜柚、板栗等优良种苗,并套种地瓜和蔬菜;指导他们养猪、养鸭、养鱼,产生的肥料还能滋养山林。几年后,郑波涛一家成功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郑波涛致富后,饶才富抓住这一典型向乡亲们反复宣传,动员农民开发荒山,发展种养业,并一一落实启动资金。时至今日,廖艳霞都能清晰记得:那是一个雨天,饶才富推着自行车,吃力地行走在遍地泥巴的乡间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饶主任到我们家和我们拉家常,讲致富经,就像是兄长一样。”听了廖艳霞想要搞养殖的想法后,饶才富觉得她有拼劲儿,她的丈夫也是个实在人,没过多久就为他们夫妇发放了1万元贷款。廖艳霞家的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她还带领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脱了贫。


任营业所主任期间,饶才富心里时常装着还没有脱贫的乡亲,一门心思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他的那辆二八自行车,陪他走过红坊的每一条路,走访过当地大大小小所有的企业、工厂、作坊,一口新罗本地话助他扎根本土,为家乡出力。正是在饶才富火一般的热情感召下,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红坊镇广大农民掀起了发展特色种养的热潮。1997年,红坊镇社会总产值5.5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865元,率先进入小康行列。


饶才富认定一个道理:只有农业生产搞活搞好,老百姓的腰包才能厚实、日子才能过得红火,银行干的是添一把力的事,效益自然也能上去。

▲饶才富(生前)翻山越岭走访客户。

恪尽职守

他用责任担当

成就信贷管理“传奇人物”

1981年,刚刚就任农行红坊营业所主任时,营业所各项存款仅有190万元,贷款45万元。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来的生产队解散了,这笔贷款一下子被悬空了。很多人认为要把贷款收回来希望渺茫,但是饶才富长期和农民打交道,知道农民虽然不富裕,但是都明白“欠债还钱”的道理,只要把工作做细致,把道理讲透彻,他相信老百姓有这个觉悟。


说干就干,饶才富带领员工利用晚上时间到各村清理账目,对村集体的拖拉机、打谷机、耕牛等资产作评估,把涉及189个生产队的债务,一一落实到2000多户农户名下,又和同事们一一核对账目,确保每一笔贷款都真实、准确。


这是一趟十分艰难的“收贷之旅”——有时,为了几元贷款,饶才富翻山越岭往返好几趟;有时,工作不被理解,还会吃“闭门羹”。“贷款是生产队借的,要还找队长去!”“公家的钱,用了就用了,还要还什么?”“算了吧,老饶,又不是你的钱,也不是你贷的款,何必认真呢。”每当听到这些话,饶才富就会严肃地说:“银行的钱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一分也不能流失!”随后,饶才富则耐心地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和金融法规。


而对于一些确实有困难的农户,饶才富反而只字不提贷款的事情,而是先帮农户一把,让他们渡过难关。他曾说过一句大白话——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收款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从关心、帮助他们入手,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办法。


会开车的,支持他们购买汽车搞运输;会种植的,支持他们搞种植。有一个张姓农民,人很老实,可他除了犁田什么都不会,饶才富和他商量,贷款给他买耕牛,专门给别人犁田,后来他也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经过不懈努力,1984年底,红坊营业所终于收回了全部历史遗留的贷款。

▲饶才富(生前)在银行网点柜台热情接待客户。

将心比心,饶才富的工作方法赢得了红坊百姓的认可。东阳村有个叫曹达江的贫困户,曾在1989年向营业所贷款1.5万元发展养猪业。谁料没多久,曹达江患病去世,欠下大量医药费。祸不单行,他家饲养的48头猪又患瘟病死去,一时间,曹家生活陷入困境。


一天,饶才富到曹家去探望,曹达江的妻子以为饶才富是去“讨债”的,想避而不见。但饶才富并没提还钱的事,而是鼓励她振作起来,继续把猪养好。之后,饶才富又到曹家10余次,帮助解决困难。一次,曹家养的猪又病了,饶才富带去了兽医,又替她垫付了药费。曹妻非常感动,她说:“饶主任,您对我们太好了,您的恩情我这辈子都不会忘。”后来,曹家顺利渡过了难关,还把多余的钱都存入了农行。


因农而生,因农而长。服务“三农”是党中央赋予农业银行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饶才富很好地践行了这种使命,他在工作中,坚持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支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百姓致富作为主要目标。他用自己的朴素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方法,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保障了信贷资金整体安全。

薪火相传

他用“一生财富”

激励后辈接续奋斗

退休前,饶才富是营业所党支部书记,许斌做营业所主任。虽然他们年纪相差不少,但结成了忘年交,亲如兄弟。许斌回忆道:“十几年前,老主任跟我说,他留下了一套崭新的行服,走的时候一定要穿行服才心安。他离开前抢救的时候我就在现场,按照老主任的嘱托,我给他换了衣服。很多人了解到这个细节后,被老主任爱行如家的敬业精神所深深感动。”

▲饶才富(生前)一家一户地走访信贷户了解情况。

在红坊营业所工作过的员工都有一个体会,营业所更像一个“家”。饶才富在工作上对员工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则关心爱护、无微不至。


多年以后,郭红艳仍然记得第一年年终决算时的场景。1984年,17岁的郭红艳来到红坊营业所工作,她本以为自己可以“首战告捷”,但在轧账时却出现了一分钱长款。饶主任没有埋怨她,默默搬了把椅子坐在她旁边,俩人埋头苦找账款线索,终于在凌晨4点钟发现差错原因——由于疏忽填错一分钱。她到今天都记得老主任的告诫:“干上银行这一行,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是不行的!”郭红艳说,后来为了提高营业所几个年轻人的业务水平,饶才富自己花钱托人从外地买来金融方面的专业书籍,他视若珍宝,每个晚上与大家一起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当年全所4个年轻人中有3个考上成人大专、1个考上中专,一时在全市农行传为佳话。


李卫,1993年毕业后就来到红坊营业所工作,对饶才富这位老主任印象深刻:“他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每个新员工来的第一天,他都帮着准备脸盆水桶之类的生活用品,还亲自帮我们布置宿舍。”“他经常告诉我们,客户进门了,不一定就是谈业务之类的事,进来喝喝茶、坐坐聊聊也好,当对方是朋友,人家就愿意选农行。”


郭红艳、李卫,还有很多饶才富带过的年轻人,先后担任红坊营业所主任,成为中层干部、业务骨干,还有很多担任上级行管理岗。很多人都说,红坊营业所是农行龙岩分行的“人才培训基地”。曾经,组织多次找饶才富谈话准备调他去其他地区工作任更高职位,但他都拒绝了,始终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1997年的夏天,饶才富从红坊营业所主任岗位退下来。当然,对这位执着敬业的“老农金”来说,退休并不意味着停步。很长一段时间,每天营业前,他依然提早来到大厅打扫,迎来送往客户。行里的年轻人回忆说,饶主任虽然退休了,但就住在网点的楼上,他时不时会下来和大家开展业务方面的交流,还会给大家上党课、讲传统、授业解惑。后因为身体原因行动不方便,老人很少下楼,大家还是有需要探讨学习的就来到他的家里。


榜样的力量好比人生坐标、事业向导,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饶才富是农行乃至整个中国金融行业的一面旗帜,他的精神给后辈以无形激励。他诚信可靠的人格魅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为公的高尚品质,至今依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激励着一代代农行人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农业银行组织劳模代表参观饶才富事迹陈列室。

人总有离开的一天,但思想和精神却可以穿越时空、代际传承、发扬光大——

上世纪80年代,人们认可饶才富,“红土地上的好财神”美名传扬;


上世纪90年代,中央金融工委召开全国金融系统学习饶才富同志先进事迹电视电话报告会,组织饶才富先进事迹报告团,从广东到河南再到黑龙江,万里巡回演讲,学习热潮蔓延全国;


2019年起,农业银行设立“饶才富奖”,涌现出傅小康、李文慰、边巴扎西等一批先进个人,他们正在为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接续奋斗、砥砺奋进。


饶才富的故事仍在继续——从八闽大地到雪域高原,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在广袤的田野,处处可见农行人的身影:一个个饶才富式的好干部,正沿着前辈的足迹,奔走在麦浪滚滚的大地,穿行于稻花飘香的田畴,为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金融力量!



社论


饶才富是农业银行原福建龙岩红坊营业所主任,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30多项全国性荣誉,被群众誉为“红土地上的好财神”,被金融界誉为“信贷管理传奇人物”。1998年10月21日,中央金融工委召开饶才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并授予他“全国金融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饶才富的先进事迹在全国金融系统乃至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金融系统干部员工始终以饶才富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扎根基层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的爱岗精神、不贪不占的廉洁精神、以情感人的服务精神、忘我工作的吃苦精神、认真负责的责任精神。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在金融系统加快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锻造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的时代背景下,在饶才富去世五周年前夕,重访饶才富生前足迹,回顾他平凡而厚重的一生,深深感到他的典型事迹历久弥新,他的精神力量超越时空,他的榜样作用影响深远。


饶才富是扎根乡村发展的一线楷模。深耕红色热土,服务城乡建设,他将“让全乡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作为最大心愿,用全部心血助力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1981年,饶才富刚刚接任红坊营业所主任时,红坊还是典型的贫困乡镇,当地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00元。他常说:“我们身在山区,靠山吃山,吃山要先养山。现在政策好了,只要把山养好,人人都能成富翁。”依托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以农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为后盾,饶才富在任营业所主任期间全力支持11个农业基地和1000多家企业发展壮大,帮助昔日的贫困地区成为闽西经济最发达的乡镇之一。1997年,红坊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865元,率先步入了小康行列。“红坊能有今天,浸透着饶才富同志的一番心血。”在提到饶才富时,当地干部总会由衷表示感谢。 


“我是农民的儿子,理应为乡亲们脱贫致富作贡献”“我们农行的干部,要是不为地方经济发展尽心尽力,那就是失职”——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殷殷报国之志,既发端于朴实的言语,更付诸一生的行动。从事农村金融工作数十年,饶才富竭力助推闽西老区经济振兴,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倾情扶持百姓致富,凸显出这位“红土地的儿子”对乡村沃土的深厚情谊。


饶才富是中国金融系统的一个标杆。饶才富心中总是装着两件事,一件是促进地方经济总量增长,另一件是提升银行经营质效。他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坚持审慎经营、严格准入,确保做到管好用好国家资金,常把“银行的钱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一分也不能流失”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坚持收回全部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经手发放的3300多笔贷款无一笔不良,带领所在营业所创下了连续18年“两无一全”(无逾期、无呆滞呆账、全收息)的历史纪录,堪称金融界奇迹。


“选准贷款对象,看准贷款项目,跟踪贷款使用,关注市场行情。”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问题,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饶才富,虽然说不出高深的大道理,但却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他想方设法帮助乡亲们发展生产,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在严格践行银行信贷“铁律”的同时,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平凡的工作创造了非凡的业绩,饶才富同志诚信可靠的人格魅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为公的高尚品质,彰显了一位基层银行干部高度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更体现了其高超的管理水平和对金融工作的深刻理解。当年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位中国最基层的银行营业所主任经手的全部贷款均保持着零风险,且从未采用过任何法律手段,不禁赞叹:“饶先生,你真了不起!”


饶才富是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一面旗帜。“是党培养了我,把我调入金融机构当干部,我没有理由不为党的金融事业努力工作。”秉持着这种信念,他常年骑着一辆旧单车、身背一个旧书包,不知道走过多少泥泞山路,迈过多少农家门槛,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益;他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从不为己谋利、以权谋私,永葆廉洁政治本色;他干一行爱一行,舍小家顾大家,身兼“好支书、好主任、好师长、好公仆”多重身份,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的金融事业,以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


饶才富不仅是一个个体,更代表着一个群体。饶才富精神所蕴涵的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扎根基层、心系“三农”的赤子情怀,坚守原则、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以及处处以身作则、事事率先垂范的榜样力量,生动诠释了党领导下的金融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报国情怀、践行金融为民、忠诚干净担当的价值追求与行业风采,体现出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炽热情怀。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新时代党的金融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恪守市场规则和职业操守,诚实经营,珍惜信誉;平衡好功能性和营利性的关系,坚持功能性是第一位的,力求经济与金融实现共生共荣;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既看当下,更看长远;解决好金融为谁服务、为谁创新的问题,紧紧围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便利人民群众推动创新;严守法纪,自觉在金融监管许可的范围内依法经营。要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持续从饶才富等先进模范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加快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农业银行党委始终注重挖掘和提炼饶才富的先进事迹以及他身上所展现的精神品质,专门设立“饶才富奖”。近年来,全行涌现出傅小康、李文慰等一批饶才富式的好干部典型,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新时代新征程上,农业银行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更大力度做好“三农”县域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暖心故事


▲红坊营业所门前,那棵饱经风霜的大榕树,是红坊苏区历史巨变的“亲历者”,也是“好财神”成长的“见证者”。——《门前大榕树》

▲凭着一辆自行车,饶才富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帮扶一户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饶主任的“脚踏车”来了》

▲结合龙岩山区特点,饶才富指导农户在山上开发畜牧业,养牛、养猪、养鸡、养鹅,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还有大量的肥料供果林施用。——《一起念好“生意经”》

▲在支持创办红坊水泥厂,饶才富想得细致周到,俨然是水泥厂的“编外厂长”,更是成为了水泥问题的行家。——《“编外厂长”》

▲红坊当地农民在饶才富的支持下,利用周围的荒山荒坡种果、养鱼、养鸭,掀起了山地开发立体种养的热潮,日子蒸蒸日上。——《夏日炎炎鱼米香》

▲对农民和企业各种方式的回报感谢,饶才富都一一婉言谢绝,40多年来拒礼、拒贿不胜枚举。——《“不受香火的好财神”》

▲白天接待走访贷款农民后,夜晚饶才富常常扑在方桌前,废寝忘食,研究红坊镇当地的经济,帮助乡亲过上好日子。——《长夜通明的灯火》

▲饶才富下乡到坎洋大队11 队协助秋收昏倒在田头,社员们把他送到龙岩第一医院,并自发到医院看望。——《深深的“鱼水情谊”》

▲从主任岗位退下改任党支部书记后,饶才富仍不知疲倦地奉献着光和热。每逢新员工到来,饶才富都会向他们讲述自己当营业所主任时的心得感悟,叮嘱他们走好脚下的路,干好手中的活。——《言传身教发挥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