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图县西北部的大沙梁上,付家林场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闪耀在科尔沁沙地东南边缘。这里东与吉林省四平市相邻,北和吉林省梨树县接壤,西与内蒙古科左后旗隔辽河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其成为防沙治沙的前沿阵地。多年来,付家林场通过樟子松良种基地建设及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在沙地边缘筑起了一道道“保护生态”“促进发展”的坚固屏障。
国家重点樟子松良种基地初级种子园
绿色屏障:
防沙治沙显成效
付家林场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3℃,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沙壤土的特性使得这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但林场人没有退缩,多年来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364.75公顷,如今经营面积达9113.05公顷,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49229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1.79%。这片人工林主要由樟子松、杨树构成,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6059.02公顷,地方公益林面积532.34公顷,商品林面积2521.69公顷,它们如同坚固的卫士,守护着周边7个镇场的137.3万亩耕地,阻挡着科尔沁沙地的南侵。
林场工人正在植树
为提升森林质量和防护功能,付家林场不断探索创新造林模式。早期,樟子松和杨树人工纯林出现衰退病,导致樟子松大面积死亡。从2009年起,林场调整策略,增加针阔混交林面积,采用块状混交、行间混交等模式,混交林面积比例超过造林面积的60%。同时,根据季节和林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春秋季机械造林、春季人工造林、雨季营养钵造林等方式,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保存率达85%以上。2020年起,林场又将工作重点转向退化防护林修复,每年修复约150公顷,通过在樟子松退化林中栽植杨树、桑树,在杨树退化林中栽植樟子松,逐步培育针阔混交林,进一步提升森林防护能力。
良种培育:
夯实林业发展根基
付家林场樟子松良种基地的建设历程,是一部不断进取的奋斗史。付家林场自1962年开始引栽樟子松进行造林试验,历经多年发展,于1981年被列为部省联营樟子松林木良种基地,到了2009年1月,被确认为首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
林场工作人员进行机械化作业
付家林场场长周宏介绍,自2010年享受中央林木良种补助政策后,基地发展驶入快车道。新建2代种子园372亩、樟子松收集圃150亩、红松收集圃105亩等多个项目,新增面积973亩,总面积达7189亩。在良种培育方面,基地科研人员通过控制授粉试验杂交育种,培育优良樟子松新品种;借助促进结实技术试验和截顶矮化试验,提高种子园种子产量和品质,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良种保障。
“付家林场所处的大沙梁气候干旱少雨,风沙侵蚀严重,部分造林树种难以存活。近年来,我们不断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树种。2018年,林场从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引进桑树进行试验林建设,获得成功。”周宏介绍,桑树抗逆性强、生长量大,防风固沙效果显著,在其他树种难以生长的地块也能茁壮成长。如今,桑树栽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1000余亩已结实。而且桑树浑身是宝,可用于酿制桑葚酒、制作桑叶茶、桑叶饲料等深加工产品。栽植桑树不仅提高了北方沙区土地生产力,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碳汇,还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经济: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保证造林成活率的同时,付家林场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林场利用林下空间,种植花生、地瓜、黄豆等矮棵农作物,不仅提高了水土保湿能力,减少林间抚育成本,还能让树木吸收部分肥力,促进生长。
周宏说:“目前,林场平均每年林下种植花生5000余亩,为当地财政创收300余万元,周边种植户平均每户增收2万余元。林下经济成为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付家林场积极推进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构建新型红松果材兼用林。通过樟子松嫁接红松的办法,不仅缩短了红松结实时间,解决了红松实生苗在当地不易存活的问题,还改善了三北地区的林分结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樟子松嫁接红松作业现场
从刚开始的150株试验嫁接,到建设105亩红松优树收集圃,再到近两年的大规模嫁接,如今付家林场嫁接的红松长势良好,部分已开始结实。以当前市场价格估算,进入盛果期后,每亩红松果材兼用林经济效益可达1万多元,红松采伐后,相比樟子松木材收益还能增加50%以上,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周宏表示,下一步,付家林场将全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拓展生态文旅产业,将从辽宁果树研究所引进红宝石李、红丰杏、核桃楸等经济树种,发展特色经济林500亩,打造集果品采摘、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兴林场生态旅游品牌,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