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城市发展进程中,铁东区以人民安全为根本遵循,探索通过“精准识别+靶向治理”方式,构建“3+4”的解危模式,准确甄别“3”种危房类型、精准制定“4”种解危方式,结合工作经验利用3个月时间破解了大孤山街道D级危楼治理困局,献上了全国危房改造的“铁东方案”,刷新了危房治理的“铁东速度”。
铁东区深入调研,对辖区内危房进行精准分类,并依据不同类型危房的特点以及所处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极具针对性的解危策略。铁东区主要存在“3类危房”,其一是建于1990年前的老旧预制板危房,这类危房多采用预制板结构,长期经受自然侵蚀,抗震性能严重不足,墙体裂缝、结构松动等问题频繁出现。在房价高、土地资源稀缺的站前等核心商圈周边,这类危房改造面临着空间狭小、改造成本高昂的难题。而在房价较低的偏远区域,虽然土地相对充足,但改造资金的筹集却困难重重;其二是1990-2000年建成的一般性老旧危房,建筑结构和材料相较于之前虽有一定改进,但由于长期使用,承重结构受损,墙面裂缝、屋面漏水等现象较为常见。以房价适中、配套相对完善的湖南板块部分90年代中期的楼房为例,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普通工薪阶层,对改造费用的承受能力有限;第三种是因改造、违规搭建导致结构问题、存在结构隐患的危房,部分老旧小区居民私自拆除承重墙、加建楼层等违规行为,严重破坏了房屋结构的稳定性。这类危房分布较为零散,所处地段房价差异较大,改造时需要综合考虑房屋受损程度、周边环境以及居民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铁东区创新实施“4类解危方式”,实现了危房改造的精准施策,有效保障了居民的居住安全,全方位为百姓的安居生活筑牢根基。第1类是原址重建。考虑到台町地区的特殊性质,对于建于1990年前、结构严重损坏且无加固价值的老旧预制板危房,以及因违规改造导致结构严重受损、无法修复的危房,通过商品房维修基金及居民自筹资金的方式,在原址进行拆除重建;第2类是加固改造。适用于一般性老旧危房和部分结构隐患较轻的危房。在房价适中的湖南板块,针对一般性老旧危房,采取加固墙体、更换受损构件、修复屋面防水等措施;对结构隐患较轻的危房,拆除违规搭建后进行修复加固。改造费用由政府与使用维修基金共同承担,政府依据区域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补贴力度,减轻居民负担,让百姓无须为高昂费用发愁;第3类功能优化。针对房屋功能布局不合理影响居住安全和质量的危房,在老旧小区集中区域,政府投入资金开展功能优化改造。对通风采光差、空间利用不足的房屋,重新规划内部空间,打通不必要的隔墙,优化通风采光设计,并增设无障碍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让百姓住得更舒心;第4类是异地置换。针对不愿改造或所在区域不适宜改造的居民,依据其家庭人口、经济状况,结合铁东区不同地段房价和房源情况进行安置。在房价较低的保障性住房区域,优先安排经济困难居民;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民,提供房价适中区域的商品房。置换时充分考虑生活便利性,确保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如学校、医院、商场等一应俱全,保障百姓生活无忧。
未来,铁东区将持续深化“3+4”解危模式的推广与优化。一方面,对已完成改造的区域开展“回头看”行动,定期回访居民,检查房屋改造后的使用情况,及时解决后续出现的问题,不断巩固改造成果;另一方面,总结大孤山街道的成功经验,将解危模式推广至全区其他存在危房隐患的区域,全面排查、精准治理,让更多居民告别“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