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郴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知所从来,明所将往
——在《乡土中国》中探寻生活的底色
参赛作者:罗丹(郴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近些年来,我们常常在网上热议年味儿为什么变淡了?年轻人怎么开始“断亲”了?现在的小年轻为什么不想回老家过年?等等。周国平说:“一个人但凡有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上面的问题都能在《乡土中国》中找到答案。下面我想从“朋友圈”“话语权”“父母爱情”“乡土情结”几个方面与大家走进《乡土中国》,一起看清生活的底色。
一、“朋友圈”的代际差异
打开手机微信,大家都有一个类似“相亲相爱一家人”“亲情之家”的群,但我们的“朋友圈”却是不一样的。我微信里亲人群有3个,朋友群17个,工作群6个,其中亲人群常年处于“勿扰”状态,部分面目模糊不清的亲戚,我直接设置了“仅聊天”,朋友圈不可见,微信置顶的不是朋友群就是工作群。而我妈妈的微信中有亲缘关系的人占了她好友数量的80%,亲人群近5条聊天信息必有她一席之地,这还是我的保守估计。
朋友圈的代际差异所潜藏的问题,在过年的时候往往会集中暴露出来。过年走亲访友,对长辈来说是忆往昔加深感情的良机,因为亲戚是他们社交圈的主C位。正如书中提到的“差序格局”所言,每个人的交往圈都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种格局以“自我”为中心,交友圈为半径,极富伸缩性,所以每个人划出来的圈都是不同的。在传统交友结构中,大家划出的圈子大多是“亲人”“街坊”。办喜事要请吃喜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有大事要搭把手,这个圈子也可以说是互助平台。他们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是稳定的、不受外界影响的,并且由于生产力发展相对停滞,因而他们每一个人所获得的生产生活经验都来自自己的祖辈。在这种环境当中,家族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在大家族里面生存,才能获取生存经验,这样逐步发展,慢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那就是重视家族宗室的力量。人们将自己的宗族作为自己精神和肉体上的最终归宿,做任何事情都要将宗族放在首位,“差序格局”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形成的。还记得白居易写了一首诗《戏赠元九、李二十》,年幼的我初读题目,便为元稹、李绅母亲的生育能力感到震惊,后来才知道“二十”是他在李氏大家族中的排行。古人宗族观念之强,从他们的称呼中便可见一斑。
但现在年轻人以自己为中心画的圈子是同学、同事、同好,他们是满足精神需求、提供情绪价值、满足生存需要的搭子。走亲戚也不是什么享受,而是尴尬无比的折磨。正月里,庞大的家族体系内几十个亲戚凑在一起,年轻人既不认识长辈,也不熟识同辈,更无从辨认晚辈,和谁聊天都是尬聊,如果再碰上有人盘问成绩、收入、婚恋等隐私问题,就更加难捱了。事实上,相较于经历过集体时期、生活集中在村庄和家庭的老一辈来说,年轻一辈个体化和现代化的变化,让他们虽然在血缘关系上仍属家族一员,但其生活习惯早已与长辈千差万别,在人情往来中的不同体验正显现出了过去熟人社会在新一代人中的崩溃。
如今,熟人社会的维持条件难寻踪影,作为共同体之一的年轻人更加独立,这都在日渐侵蚀人们的公共生活;而公共生活的瓦解,使人的生命半径逐渐收缩,逐渐聚焦自我而变得利己和虚无。长辈们所感受到的年味、家庭氛围的变淡和晚辈们感受到的回乡回家的不耐烦、无聊,正是公共生活消失后的直观体验。但与之相反的是,即使是在工业社会的当下,游走在世界顶端的无不是家族模式,家是个人的庇护港,没有家,个人将不堪一击,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所以,家庭当中,无论是长辈还是晚辈,我们都要更多地去沟通和理解彼此,竭尽个体力量去营造家庭、集体的公共性,这样才能重塑集体意识和公共规范。
二、“话语权”的时代转变
有一首歌叫《听妈妈的话》,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听爸爸的话”,因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父权制社会。哪怕叛逆如哪吒,也不得不在父权的压迫下通过“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来完成个体生命的解脱。
这种类似父亲对儿子教化的力量在乡土社会普遍存在,在书中有一个名词叫“长老权力”。它是“经验的神圣化”与“传统的权威化”的直观体现。乡土社会是“生于斯,死于斯”的熟人社会,其能维持稳定性全赖于代际间经验的传承。长老作为“文化守门人”,通过教化将农耕社会的生存智慧,如节气规律、宗族伦理,内化为集体无意识。例如,某村的“祠堂议事”传统中,族老通过口述历史与道德评判解决纠纷,其权威不来自法律文本,而源于“祖训”这一经验结晶。乡土社会遵循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矛盾不是靠法律调节,而是靠“礼”的约束,他们基于宗教法制下的宗族感情进行道德判断。这种习俗与“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达成一种微妙平衡的统治秩序。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打破了乡土社会的封闭性,信息传播、人口流动、经济转型,使得陈年旧经验难以应对时势新问题。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所以现在乡土社会中更多地涌现了“时势权力”。例如,珠三角某传统村庄因土地征收转型为工业园区后,村民面临合同纠纷、劳资冲突等全新议题,族老依据“田界旧规”的裁决失去效力,这种情况下,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年轻律师成为新的权威,拥有了不可忽视的“时势权力”。费孝通先生指出,当社会剧烈变动时,能够“提出新方法、应对新问题”的人将成为救世主,从而获得话语权。这种权力具有流动性与工具性:抗疫中的专家、电商直播中的网红、乡村治理中的技术官员,都是时势权力的代表。他们的权威不依赖辈分,而源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时势权力并非对长老权力的彻底否定,在许多地方,长老权力作为精神纽带延续集体记忆,时势权力主导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这种“传统的现代化”或许能回答费孝通的终极叩问:如何在社会的沧桑巨变中守护“乡土性”的灵魂?——在变革中守护根源,在流动中寻找锚点。
三、“父母爱情”的深沉思考
每年,各大平台都会播放许多讲述中国式家庭矛盾的电视剧,让我印象最深的当数《父母爱情》,因为当时的我总觉得,这好像也不算爱情,跟我看的现偶、古偶中轰轰烈烈的爱情差得远了。
老一辈的夫妻好像都这样——感情上平平淡淡、相敬如宾,生活中分工明确、内外有序。在乡下我们看到的有说有笑、有情有义,多出现在同性和同龄的人之中。在费孝通看来,这恰是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所造就的。与西方的生育社群家庭性质不同,在中国,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除了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还有政治、经济等功能,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中式家庭作为一个事业组织,其辐射范围大小依事业大小而定,其主轴是父子而非夫妇,在这个组织内纪律的严谨排斥私情的宽容。所以,中国人两性之间的感情,与西方人相比就保守得多,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可能也不容许存在的。在过去的人看来,男女关系要有一种恒定的安排,甚至要求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用“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让他们在生活上加以隔离,互相不产生激动性的感情。因为乡土社会需要靠稳定性来维持运转,它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关系被破坏。有一句歌词写到“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变老”,不错,以前的人不太懂浪漫,能想到这一层面就也不错了。毕竟,如今小说中男女主的爱情已经从“三生三世”在一起,进步到“百世轮回”我等你了。
也正因为过去家庭多以合作精神维持家庭秩序与稳定,为此酝酿出了“成家立业”的观念,更是有“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的言论,这也不难理解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催婚、催生大潮。因为在他们看来独立的个体无法经营好家庭这个事业组织,年轻人的抗风险能力、延续性都存在巨大缺陷。可现在生活节奏快、社会发展快,年轻人的恋爱与婚姻也从过去的重实用变为重激情,重结果变为重过程,他们重视对未知的探索,习惯于推陈出新,生日、节日、纪念日都要准备不一样的惊喜来维持情感。
今年国家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结婚数为610.6万对,离婚数为262.1万对。与上年度相比,结婚登记数下降了约20.5%;离婚登记数上升了约1.1%。我想,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维持稳定的家庭关系,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四、“乡土情结”的经久不衰
过年期间,我爸爸这边所有的兄弟都回到老家一起过年,这是他们去年就开始规划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回农村过年是一年到头最快乐不过的事情了,可以一起看春晚,一起祭祖、串门,可这对我弟弟妹妹侄子侄女来说可就是酷刑,不能看电影,不能逛街,没有小卖部,如果再没有手机的安慰,我想他们应该会死谏来挽回长辈的心,明明户口本上籍贯地都是一样,可对故乡的情感却天差地别。《乡土中国》中解释到: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长时间反复互动形成的一种行为惯性。而宗族文化惯性的大小,与人们受这种文化熏陶的程度正相关。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跟随父母进城,在乡村生活时间短,与农村风土人情接触少,对家乡的人和物的感情自然也较为淡薄,那么宗族文化对其影响也就越弱。
还记得清朝大诗人纳兰性德写过一首《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作为满清入关后诞生的新一代,他心目中的故乡不再是关外,而是北京,他把“他乡”当“故乡”的心理,正说明在大多数人心中,熟悉的成长地才是真正的故乡。人们对故乡的感情从未减退,只是我们对故乡的定义有所不同。去年寒假前后,“郴心游”办过一次活动,我很多在外读书的学生都收到了他们寄过去的栖枫渡鱼粉,一时间QQ空间都在刷屏。在这之前他们向五湖四海的同学介绍郴州,发妈妈寄的冰糖橙;这之后发到郴州嗦的第一碗粉,到母校附近吃的第一款零食。我想虽然现在交通便利,联系也没有障碍,但是乡愁不会褪色,只不过年轻人给他换上了别的色彩。
我理解长辈对乡土的眷恋,也共鸣年轻人的新式乡愁。要相信,即使是世界即将毁灭,中国人也会“带着地球流浪”的。
在数字时代浪潮的背景下,我们的生活方式始终游荡着乡土中国的影子。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绘的“差序格局”,像一组永恒的密码,不仅镌刻在乡村的祠堂里,也嵌入都市人的社交图谱。当我们打开微信朋友圈,那些过年期间精心选出的九宫格背后,是千年传统在数字时代的隐性表达;父母在家族群转发的文章,折射着乡土社会宗族的情感联系;而青年对“老家味道”的执着追寻,则是安土重迁情结在舌尖上的现代演绎。当海外游子在元宇宙重建故乡祠堂时,当年轻人烧手机、路由器花式祭祖时,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乡土文明的重生——它既保留着差序格局的文化基因,又生长出数字时代的组织形态,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
习惯了根植土地的农村人,在近些年来的城市化浪潮中不断涌入城市。他们的到来让城市享受了“规模效应”产业升级的红利,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教育、医疗、就业的压力;他们的迁移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激化了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突。人们总是为乡村的“空心化”焦虑不安,为年轻人的“离经叛道”慨叹不已,为代际间的“鸿沟”忧心忡忡。但是返乡建设新农村的有年轻人,短视频宣传家乡特色的有年轻人,向袁隆平学习触摸大地脉动的也有年轻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未来我们有无限可能,而“土气”是我们中国人渗透进灵魂的存在,这片土地几千年来,无数次风吹日晒雨淋中,将“土气”缓缓渗透进炎黄血脉中,烙印在民族基因里,即使时移世易世事变迁,我们扎根的土地不会变,我们身上的“土气”不会少,我们对乡土的热爱会更加深沉。
读懂《乡土中国》,看懂生活的底色,让我们能记得住过去,看得懂现在,更能望得到将来!
借校园活动,扬家训家风
参赛作者:罗丹(郴州市第一中学)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绕不开的三大问题。作为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学校要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学生成为能承担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过程中,学校和课题组合力,结合家书家训,取其精华,开展了一些在学生精神修养与行为养成上有益且有效的活动。
一、养成行为习惯
《诫子书》中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短短八个字概括出了“节俭”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养成俭朴的习惯,能在“一粥一饭”间思其来之不易,感悟“一丝一缕”的物力维艰,学校食堂深入推广“光盘行动”,并在形式上积极探索。在空间布置上,目之所及均是宣传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在人员管理上,工作人员均按要求,向学生强调“适量取食,不够再加”,从源头上减少浪费,帮助学生养成俭朴习惯。“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学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重文化的浸润、感染与熏陶”,让好习惯的养成浸透在日常生活中。
俭朴习惯的养成还不止于此。《训俭示康》中道:“吾本寒家……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司马光现身说法,写出了他“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的生活态度。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飞速的发展,学生面临的诱惑也更多。为让同学们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专注学业,学校政务处受课题组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校规校纪。通过张贴标准学生发型、服装示意图,向同学们宣扬朴素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还借助班级宣讲、老师督促等方式加以落实,从而助推“俭朴之风”在校园的播散。
当学生不追求衣饰上的攀比,妆容上的精致,便会逐步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专注学业上的进步。《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所以,学校还积极助推学生阅读的习惯的培养,充实他们的心灵。《颜氏家训》中说:“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作为学生,勤于读书更是本分。为此,校团委每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民阅读日”与课题组合作,举行了黑板报设计大赛,为这书声琅琅的校园,更添一抹墨香。另外,校团委还举办“校园诗词大会”,让大家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同学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用在其中”,从而实现活动对学习兴趣与知识积累的反哺,校内学习之风也越发蓬勃。
如今,养成教育越发受到重视。其关键不仅在于良好习惯的外在表现使人赏心,更在于行为养成过程中,对学生道德精神的熏染,彭玉麟曾说:“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是以立言立行之外,尚需立德立功。”其大意就是如此。
二、继承礼仪修养
我们自称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谓之夏……”可见,礼的重要性。“孔融让梨”“彩衣娱亲”“程门立雪”……无数传世故事都向我们诠释着“礼”的内涵。
韩愈在写给后生李蟠的《师说》中提到:“人非生而知之者。”老师的存在于我们而言,是开化,是指引,是涤荡,是蜕变。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对比中,我们更能深刻认识到从师、尊师的重要性。傅雷在给儿子的家书中也强调:“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可见,尊敬师长的礼仪之风是一直就有的。为弘扬这一美德,校团委在教师节开展了“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一主题活动,同学们踊跃参与,纷纷向老师赠言。墙上的每一张纸,每一个句子,每一份巧思,都流淌着同学们对老师的爱与敬,这来自各班的温情细流汇聚在一起,淌过校园,渗入到大家的心里。虽然形式不够高大上,但这朴素真诚的方式,更是动人。
事实上,学校时刻不忘渗透礼仪教育。学校要求学生遇见老师热情打招呼,与同学相处友善知分寸。还利用班会课,在父亲节、母亲节到来之际,开展感恩父母的主题活动。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敬老爱老”活动。让同学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并感悟尊师敬长的内涵。
三、做好爱国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莫过于帮他们塑造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对儿子教育的苦心孤诣,在《傅雷家书》中可见一斑。傅聪远赴海外求学,傅雷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反复提到:“……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同时提醒儿子要永葆爱国之心,将来要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陆游在死前作下《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用自己的一生向自己的后辈儿孙树立了矢志报国的榜样。爱国报国的理想信念便是这样扎根、茁壮的。
在新时代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唱国歌、画国旗、认国徽乃至背诵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无不体现这一理念。为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课题组成员的帮助下,学校结合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等重要节日,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活动。在清明节,我们通过赠言、献花、了解英烈故事,让学生学习前辈的英勇无畏与爱国精神。在“五四”青年节,同学们通过宣誓感受前辈的英雄热血与报国情怀。在建军节,同学们借军训了解国防知识,锤炼体魄,提高觉悟。在国庆节,同学们向国旗敬礼,去湘南起义纪念馆、屈将室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向那些为民族、为国家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志士学习。在国家公祭日,同学们通过致哀,观看纪录片,感受国家过去的屈辱史,认识到自立自强的重要性,认识到个人身上肩负的时代使命,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荣辱与共。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同学们增强国家认同感与时代责任感,更加砥砺奋进。
在家训家书的弘扬传承中,在培养学生的成长成才上,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通过精细化的日常管理与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使得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校园文化愈加充盈,古老的家书家训也在新时期,在新一代青年学生中焕发蓬勃生机。
作品点评
《知所从来,明所将往》一文,文章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深入解读,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的诸多现象,为我们理解生活的底色提供了现实启示。它将学术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又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陈华英
二审:李艳艳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