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金丝猴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范例。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云南、湖北三省党报联动,聚焦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和川金丝猴的保护成果。从贵州梵净山的“星级服务”,到云南白马雪山的“猎人”变“猴王”,再到湖北神农架的20多年科研坚守,无数保护者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这不仅是对珍稀野生动物的守护,更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清晨8点,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的厨房里,响起阵阵清脆的切菜声。
南瓜、香蕉、橙子……这些普通食材,却是猴宝们眼中的美味佳肴。
厨房外,黔金丝猴们早已按捺不住,围在笼架旁,小眼睛眨巴着,紧紧锁定厨房方向。“小净”更是急不可耐,双手扒着笼架,鼻子在空中嗅个不停。
黔金丝猴“小净”。
“瞧它们馋的,每天就盼着这一口呢!”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伟笑着端起装满食物的盆子,走向笼舍。瞬间,笼舍里热闹起来,欢叫声此起彼伏。
“这是‘小梵’,我们中心的‘明星妈妈’。”杨伟介绍说,“小梵”已成功孕育了4只幼崽,立下过“汗马功劳”。
杨伟和黔金丝猴亲密互动。(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供图)
在笼舍一角,这只神态从容的“小梵”矜持地走来走去。杨伟介绍,野外黔金丝猴因食物和栖息地限制,通常三年一胎,但通过改良食谱、科学管养和提升医疗技术,研究中心将人工繁育周期缩短至两年一胎,繁殖率显著提高。“小梵”正是这一成果的最佳例证。
黔金丝猴“小梵”(右二)一家。(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供图)
除了人工繁育,杨伟和同事们还24小时轮班,密切关注野外黔金丝猴的生存状况。去年3月,一只不足一岁的幼猴“团团”在野外落单,被研究中心救助。如今,“团团”已恢复健康,与其他猴子和谐相处。
杨伟查看野外黔金丝猴监控。
今年春节,研究中心首次向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黔金丝猴。杨伟站在一旁,望着游客们好奇而兴奋的神情,心中充满期待:“希望通过科普活动,唤起更多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让爱与责任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