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 加快推动种业振兴实现全面突破 | 农银融媒

农业要强,种业必须强。种业振兴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先导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发展民族种业,在过去几年里,一系列事关我国种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和开创性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种业产业和育种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种业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笔者认为,应立足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推深做实重大突破性品种攻关、本土畜禽品种培育以及生物育种产业化等工作,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推动我国种业发展从点上突破,加速迈向全面振兴。

一、要突出用起来,加快把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育种和产业发展优势。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过去几年里,我国成功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3.9万份、畜禽遗传材料107万份、水产养殖遗传材料12万份,建成了世界领先的国家种质资源保存重大设施,基本实现种质资源自主可控、应收尽收和应保尽保。下一步要发挥种质资源重大设施和重大农业科研平台的作用,聚焦大豆、玉米、小麦、油菜等重点品种,加快挖掘高产高油、耐盐碱、耐密高产、抗旱、宜机收、短生育期等急需性状,创制改良一批可用好用的优异品种,扎实做好种质资源登记、推广和分享,让种质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于重大品种选育和大面积单产提升。要加快挖掘地方新奇特品种性状和优良品种,切实守护并发展好地方土特产的老味道。

二、要突出强起来,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育种体系强不强,关键看当家品种好不好,能不能立得住。过去几年,随着国家育种联合攻关的启动推进,我国大多数农作物品种保障已从早先的有没有,过渡到好不好、强不强。水稻、小麦、玉米等领域加快选育了一批高产高效、绿色优质、宜机宜饲、专用特用的新品种,并作为主导品种在主产区大面积推广,中国饭碗的种业底座持续得到夯实。畜禽和水产育种方面,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5%,并成功出口国外。国内自主选育的南美白对虾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35%。下一步要聚焦区域气候水土特征,攻克一批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突破性品种,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匹配,让好品种在更大范围内用起来,以用得好促进品种创新迭代升级。要深入实施新一轮畜禽品种改良计划,引育并举、补短板、强弱项,让本土畜禽品种选育水平尽快赶上来。

三、要突出快起来,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生物育种是当今世界育种创新的主攻方向。这些年我国生物育种试点主要聚焦于抗草地贪夜蛾的生物育种玉米和高油大豆的商业化种植。从试点情况看,生物育种玉米和大豆的抗虫抗除草剂特性良好,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除草成本减少56%以上,试点区域有益动物数量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下一步要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协同育种,加快构建覆盖主要农作物的农业生物自主高效基因编辑体系,营造鼓励生物育种创新和产业化应用的良好氛围,持续提升生物育种技术创新能力和重大品种源头供给能力。

四、要突出严起来,加快形成激励并保护育种创新的市场环境。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育种创新激励无从谈起。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管理不规范和维权难,我国种业创新发展深陷同质化竞争和仿种子坑农等低水平循环。过去这些年,随着种业市场净化行动的推进实施,农业农村部门会同法院、公安等持续加大对种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聚焦重点节气、重点环节和突出领域,做好种业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全面完成向日葵“仿种子”清理,扩面加速清理黄瓜、甜瓜、西瓜、油菜、番茄等作物品种的登记清理工作。与此同时,激励育种创新的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在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品种育种中得到推广实施。种业知识产权侵权乱象得到初步遏制,重视育种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正在形成。下一步要持续从严规范品种审定和登记管理,加快建设登记作物品种DNA指纹图谱库,加大农作物品种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营造激励创新、保护创新,全面助力种业振兴的良好市场氛围,推动种业振兴实现全面突破。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