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 持续推进耕地保护 全力守好粮食安全 | 农银融媒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守住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底线,最根本的就是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延续了对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重视,在以往文件的基础上扩充了新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增加了一些新提法,在举措方面也突出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体特色。具体来看,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点是要把握好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及多措并举提升耕地质量三个方面。

一、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百年变局向纵深演进;国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基于严峻的形势和迫切的要求,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坚决稳住耕地总量,持续优化耕地布局,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要坚持耕地保护优先,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用地依据,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能让耕地减少,也不能削弱粮食生产能力。要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一是要严格耕地总量管控,调整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范围,将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种果种茶等各类占用耕地的行为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明确占补平衡责任。同时将盐碱地等未利用地、低效闲置建设用地以及适宜恢复为优质耕地的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统筹作为补充耕地来源,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二是要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强化刚性约束。完善补充耕地后续管护和再评价机制,压实补充耕地主体后续培肥管护责任,并将补充耕地后续培肥管护资金纳入占用耕地成本。三是要坚持“以补定占”,补充耕地坚持以恢复优质耕地为主、新开垦耕地为辅的原则。同时,还应加强对补充耕地主体的补偿激励措施,将补充耕地费用主要用于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调动相关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三、多措并举提升耕地质量

一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督,做到建一亩成一亩。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健全建后管护机制,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建立健全日常管护与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保证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二要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大力推广柔性治沟技术,遏制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增强沟道保土能力,改善沟道生态环境,加快治理进程。三要加强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因地制宜选择耕地治理措施,针对不同土壤类型、酸化退化程度及区域特征,形成科学、系统的治理方案,逐步恢复和提升耕地土壤健康。四要加强传统梯田保护。梯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全国2亿亩梯田几乎都是良田,还有5亿亩可以改造成梯田的山地、坡地。保护传统梯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以科技赋能,推动传统梯田保护和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