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我市春节期间交通流量数据公布。全市交通流量呈现“高速激增、民航分化、铁路结构性调整”特征,市民出行方式进一步向高效化、多元化演进,智慧交通管理与服务成为保障春运“平稳有序”的关键支撑。
高速“双向井喷”
自驾潜力释放彰显
春节假期,鞍山高速公路车流量同比大幅攀升,折射出居民出行半径的持续扩展。数据显示,入鞍车流量达8.98万台次,同比增长135%;离鞍车流量9.74万台次,同比增加162%,双向流量均创历史新高。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鞍山北出口互通立交项目的持续赋能,叠加春节免费政策,推动自驾成为中短途出行绝对主力。去往千山风景区、老院子景区的日均车流量非常大,显现出文旅热点的“虹吸效应”。
民航“进出分化”
航线拓展激活消费潜能
鞍山机场客流呈现显著结构性差异。离鞍旅客量1632人次,同比猛增76%,入鞍旅客量1264人次,同比下降23.7%。这一“出多进少”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与1月26日开始的降雪有关,同时也凸显我市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上海、成都、北京等热门旅游城市直飞航线,激发市民“南飞避寒”“看大熊猫”等出游需求。机场服务同步提质,通过增设“无行李旅客专属通道”、延长值机柜台开放时间至凌晨等措施,高峰时段旅客吞吐效率提升25%。与之相对,入鞍旅客量下降或与周边城市文旅竞争加剧、鞍山冬季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相关,提示目的地吸引力需进一步强化。
铁路“同比均增”
高铁网络效应重塑格局
高铁运输呈现鲜明反差。入鞍人次4.75万,同比增长9%;离鞍人次5.55万,同比增长37.8%。普通铁路方面,入鞍人次和离鞍人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表明普通铁路依然是部分人群的出行选择,其价格优势和网络覆盖范围对特定旅客群体仍具有吸引力。入鞍客流增长印证了鞍山冰雪旅游、温泉度假等文旅产品的吸引力,交通部门通过加密鞍山站至景区直通车频次等举措,实现“铁路+文旅”无缝衔接。
公路“支撑县域”
城乡客运托底民生出行
尽管多元化出行方式冲击传统运输,春节期间公路客运仍以9.33万人次承担基础性作用,尤其在县域交通中占比超七成。2025年春运,我市在台安、岫岩等地区开通临时线路23条,解决偏远村镇“最后一公里”难题。交运集团在1月27日(腊月28)至2月4日(正月初七)部分热点线路将末车延时至22时,1月27日暴雪导致高铁晚点时,临时将末车延时至晚24时。节日期间,高铁专线、60线以及抽调其他线路临时车辆共计增开180车次,累计转运乘客约1.4万人次,有效缓解了旅客出行压力,凸显民生托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