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过大年 | 从大禹传说到现代舞台,花鼓灯如何惊艳过大年? | 农银融媒

跟着非遗

过大年

纵横万里山河

探寻多彩非遗

当春节的喜庆氛围弥漫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一场场与非遗的奇妙邂逅正在各地精彩上演。从北方的踩高跷到南方的舞鱼灯,还有那精美的簪花、震撼的打铁花……每一项非遗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

安徽蚌埠:花鼓灯



锣鼓喧天,迎新年;欢歌笑语,过大年。在安徽省蚌埠市,花鼓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当地春节庆祝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花鼓灯是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民间艺术形式,包含歌舞和戏剧。其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既可高昂激越,又可婉转纤柔;其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洒脱自如,表演风格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汉民族中极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民间舞蹈。

2006年,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传,花鼓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在蚌埠涂山脚下,也是大禹会诸侯之处。大禹迎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新婚不久,大禹便踏上治水之路,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日复一日地站在山坡上远眺,祈愿丈夫早日归来。她的思念之情至诚,最终化作一块巨石,被后人称为“望夫石”或“启母石”。为了纪念这段动人的故事,人们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在禹王庙前举行庙会,并通过打锣鼓、跳舞来表达敬意,这便是花鼓灯的起源。

“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千百年来,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展现了淮河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被誉为“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

如今,勤劳朴实的蚌埠人继续在淮河两岸载歌载舞,将花鼓灯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歌唱美好生活,祝福祖国日益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