⑯梵净山,你好!——探秘黔金丝猴栖息地
梵净云天客户端 2024-12-29 15:52:37

 

 
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和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


全球正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挑战,如何采取有效行动开展保护工作也已经成为全球重要议题之一。


底图来源:张志和 摄

底图来源 刘潇 摄

底图来源:叶顺强 摄

底图来源:中科院之声


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与时俱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任务。

▲位于中国贵州省铜仁市的梵净山。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流域的交界地带,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复杂多变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濒危及特有物种的保存和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24年2月17日中国日报旗舰版、香港版10版报道贵州梵净山相关新闻。

为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给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繁衍之地。1956年林业部将梵净山划为禁伐区;1978年贵州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梵净山被列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同年10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由于梵净山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标准和完整性要求,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201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贵州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年10月14日,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景区拍摄的夕阳云海景观。李鹤 摄


梵净山是中亚热带生物多样性世界上最重要的栖息地;

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更是全球关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向梵净山颁发的绿色名录证书。

2024年10月9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干事格蕾泰尔·艾吉拉博士致信,祝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梵净山保护区)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而绿色名录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为了促进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而制定的一项全球计划。


▲海底抬升,梵净山形成示意图。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梵净山保护区地处贵州东北,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最低海拔盘溪河口500,相对高差达2000,总面积约775平方千米,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市)的武陵山脉的主峰,保护区总面积42863公顷,森林覆盖率96.9%。

▲梵净山形成过程。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两亿年前梵净山区域还是一片海洋,而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中国南方崛起成陆地,大量碳酸盐岩裸露,并在万年冲刷下支离破碎。而梵净山的主体——不易被水溶蚀的变质岩得以保留,得以造就了今日的面貌。

▲梵净山形成过程。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梵净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的山体,裸露着中晚元古宙的绿岩系,是中国南方晚前寒武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梵净山分布面积最多的是山地黄壤和暗黄棕壤,其土壤主要为森林土壤。由于地形、气候、植被和母岩等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形成了梵净山保护区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构成了由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特征,海拔500米以下为山地黄红壤;5001400米为山地黄壤;1400至2000米为山地黄棕壤,20002200米为山地暗色矮林土;2200米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

梵净山代表山区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梵净山保护区相对高差2000米以上,保护区具有中亚热带范围内的生物和森林生态系统景观。具有较鲜明的植被垂直带谱: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300至19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900至2100米是落叶阔叶林带;海拔2100至2200米是苔藓矮林带;海拔2200至2350米是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350至2572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

▲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对梵净山的影响示意。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梵净山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年均温介于5.0℃至17.0℃,相差达12℃之多,气温随地势增高而降低。年降水量介于1100毫米至2600毫米之间,是贵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相对湿度年均80%以上,气候垂直变化多样,形成气象万千的气候景观,具有中国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

▲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水流若在碳酸盐岩地区只会大量下渗,并溶蚀地表,形成石质荒漠,喀斯特地貌。但在梵净山这里的变质岩,却会把降水留在地表形成河流,为周边动植物提供了不断的洁净淡水补给。

▲2024年12月13日拍摄的梵净山核心区两岔河一角。叶顺强 摄


充足水源、肥沃土层与亚热带环境为动植物栖息提供了优良保障,成就了梵净山的生物多样性之美,更成就了梵净山成为以保护黔金丝猴、珙桐和梵净山冷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统计,贵州省共有生物物种2.4万余种,已查明野生动物物种1.1万余种、野生植物物种1.3万余种,物种丰富度位居全国第4。截至目前,仅梵净山就已记录野生动植物7925种,包括植物4789种,动物3136种。

▲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正是如此,梵净山因其“独特”的优势,让它在数千米的垂直距离内,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等四个温度带。进而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的生境,让各种不同阶层的动植物,特别是孑遗植物,都在这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栖身之地。

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这里有全球亚热带最大的连续分布的水青冈林,有数百年树龄的古茶树,有全球最高大的紫薇树;而植物中的大熊猫“珙桐”在梵净山连片分布;报春花属、龙胆属、吊钟花属、马先蒿属等等众多有着上千万年历史的植物,得以延续生命。

这里有猕猴、云豹、林麝、毛冠鹿、苏门羚、穿山甲、鸳鸯、红腹角锥、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和大鲵等众多珍稀濒危保护动物。

▲梵净山冷杉。李鹤 摄

▲黔金丝猴。杨伟 摄

这里更有属于贵州、属于梵净山“独一无二”的“二宝”——被誉为“地球的独生子”的黔金丝猴和“硕果仅存”能存活300多年的梵净山冷杉。

它们因数量稀少,一直是保护地和野保工作中需要抢救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除却梵净山“二宝”自身的明星光环,它们作为“关键种”“旗舰种”“伞护种”对梵净山生态系统意义重大。对于梵净山“二宝的保护也有利于对共生物种的保护,同时,它们的高知名度可以提高公众对于保护问题的认知及行动,进而争取对栖息地保护的支持。

▲2024年11月13日,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景区拍摄的云雾景观。李鹤 摄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市,是武陵山脉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旅游名山。

▲梵净山“特殊”的环境。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梵净山独一无二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类型,造就了极具特色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为野生动物创造了多样的栖息环境。在海拔500至2572米的山地范围内,无数的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被誉为“生物基因库”。

守护梵净山的巡护队员。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梵净山村、桃花源村、团龙村,这些村落隐匿于梵净山的层峦叠嶂之间。置身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将我们紧紧环绕,带给我们温暖,给予我们感动,使我们心生敬畏,让我们心怀感恩。”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伟



01

建立保护区

设立保护站


资料显示,世界上有5种金丝猴,有黔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缅甸金丝猴)、越南金丝猴,其中除怒江金丝猴(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而黔金丝猴则为贵州特有。

▲世界金丝猴家族成员图。图片来源:网络


据了解,由于黔金丝猴栖息在犹如“孤岛”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中,加之数量稀少,198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CR(极危)级别,是国家林草局《重点物种保护管理任务清单》中,贵州省仅有的2种重点保护管理物种之一。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为保护黔金丝猴,1978年设立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地处梵净山腹地,是梵净山黔金丝猴种群分布的核心区域,根据第二次黔金丝猴本底调查,梵净山野生黔金丝猴种群数量为850只左右,其中保护区核心区的东北部岩高坪区域是全球范围内野生黔金丝猴种群密度最大,遇见率最高的地方。

▲ 梵净山国家级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24年4月19日,梵净山保护区野外红外相机拍摄的黔金丝猴。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到2024年梵净山保护区共安装了460多台红外相机,记录了各种精彩瞬间。黔金丝猴们时不时闯入镜头,进食、睡觉,对着树桩蹭树、打滚,或者各种花式挠痒,有的甚至好奇地打量着红外相机。

红外相机拍摄的一群黔金丝猴正在树梢里嬉戏玩耍。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黔金丝猴。杨伟 摄


▲ 红外相机拍摄的一群黔金丝猴正在树梢里嬉戏玩耍。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岩高坪监测站建于2008年,位于梵净山保护区核心区的东北部(保护区内共设8个保护站),是黔金丝猴分布的核心区域,也是全国唯一的梵净山黔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保护站建设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到这里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在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物种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世隔绝的岩高坪保护站。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岩高坪检测保护站。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24年8月14日,德旺管理总站巡护员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河护林。李鹤摄


岩高坪处于黔金丝猴核心区,不通公路,想要到达岩高坪保护站,全凭步行,运往岩高坪的物资只能肩扛背驮;这里没有wifi,只有零星手机信号;出入需审核报批,禁止旅游、禁止休闲徒步。

▲2024年5月,一只被救助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向楠 摄

自2018年以来,铜仁市共开展救护工作200余次,共救护包括黔金丝猴、豹猫在内的野生动物30余种,300余只(条)。

据了解,自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6年多来,已经发现多形巨抱囊霉、斗管囊霉属、梵净突头蛛、武陵金蝉蛛、唐氏范蟹蛛、片状拟态蛛、狭合跳蛛、梵净斯汀蛛、韦氏盘蛛、梵净微蟹蛛、梵净山金蝉蛛、朱氏管蛛、直花假糙苏、泡萼凤仙花、梵净星天牛、梵净山管鼻蝠、梵净山缺齿鼹、胡氏梯胸蚁甲、短毛梯胸蚁甲等新物种,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发现的动植物新物种已有19种。

02

守护黔金丝猴

“生态家园”



从事黔金丝猴研究的科学家们,一直在为如何更好地保护黔金丝猴而努力。


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冉景丞。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冉景丞

“梵净山古老的地层和稳定的生态以及人为的保护,让很多古老的动植物在这里得以存续。如钟萼木、珙桐等很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在梵净山的沟壑里躲过了第四纪冰期的侵袭,所以梵净山也成为了古老生物的天然避难所”。人与生物圈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省管专家、“新时代的贵州人”、黔金丝猴保护专家、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冉景丞2024年10月在接受贵州广播电视台专访《神奇生物在贵州》时说道。


“黔金丝猴,是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它是比大熊猫更稀有的‘中国宝贝’,被誉为‘地球独生子’。它对生活环境十分挑剔,仅分布在梵净山保护区内。”2024年5月30日冉景丞在接受铜仁融媒主任记者申逸恺专访时如是说道。

▲2024年5月30日,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冉景丞接受铜仁融媒记者专访。申逸恺 摄

“黔金丝猴属于仰鼻猴属,它们的金毛多长在肩膀、上臂和头顶,身体的其他部分大都为灰色,后颈下方的鲜明白毛和长而粗壮的尾巴十分引人注目。”冉景丞表示,仰鼻猴属有5个成员,其中中国的特有种为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另外2个成员是越南金丝猴和怒江(缅甸)金丝猴,尽管都被叫作金丝猴,但真正“身着金色外套”的只有川金丝猴。

▲2024年4月2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黔宝”一家。叶顺强 摄

而黔金丝猴体型比川金丝猴小一些,面部呈现灰蓝色,由于数量稀少,只生活于梵净山,且警惕性高,即便是专门从事黔金丝猴研究和观测保护的工作人员也难得与它谋面,这种灵长类动物始终在人们面前披着一层神秘面纱。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伟。王晓峰 摄

  伟

杨伟是一位“90后”青年,目前是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副主任。2019年贵州大学兽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他,于2020年便加入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此与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山林结下了不解之缘。4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到黔金丝猴的救护、饲养及繁育研究中,为它们制定营养餐食、做好疾病防控,规划建设舒适的栖身环境。



成立于1990年的梵净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主要开展黔金丝猴救护、饲养及繁育研究以及其他野生动物救护等工作。目前,该救助中心共有从野外救助或人工繁育的黔金丝猴9只。


2024年12月13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杨伟(左三)与同事在开展巡护工作。叶顺强 摄


“过去,大家深入原始森林,由于黔金丝猴等动物栖息面积较广、警惕性高,很难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黔金丝猴,科研难度很大。”杨伟介绍说,自从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数智”管理系统,生态保护工作就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杨伟表示,“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下我们可以借助先进技术,精确掌握黔金丝猴的野外种群数量、分布、栖息地环境、威胁因子等情况,为进一步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红外相机拍摄的一群黔金丝猴正在雪地里嬉戏玩耍。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目前,梵净山区域内共建设水质监测点15个、河床监测断面37个、气象站10个、森林监测样地31个…已构建起集科研、监测、应用、示范与共享于一体的生态站监测网络,守护梵净山全域生态环境的安全屏障筑已变得更加牢固。


2024年12月12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拍摄的黔金丝猴“梵晓晓”。叶顺强 摄

“近年来,我们先后繁育出黔金丝猴幼崽4只。经过多年科学探索,成功将黔金丝猴人工繁育周期由3年一胎缩短至2年一胎,目前圈养条件下的黔金丝猴寿命可达27岁左右。”杨伟介绍,黔金丝猴研究中心通过施行笼舍丰容和提升改造、推进科学管养、提升动物医疗技术、改良食谱等举措,使黔金丝猴的繁殖率、成活率显著提高。

“现在,我们已经逐渐发展起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杨伟补充道,2023年7月,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同时组建起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并与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贵州省林业科学院等成员单位合作实施黔金丝猴科研项目6项,引进动物学等专业人才5名,守护力量逐渐增强。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教育管理科科长李海波。李鹤 摄

李海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棵珍稀树木身上的年轮,无不记载着流逝的光阴。梵净山从山麓到山顶生长着40余种森林类型近8000余种动植物物种,让梵净山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自然基因库’。”这是梵净山管理局科研教育管理科科长李海波经常与同事分享的一句话。



“地球同纬度上的许多地区都变成了浩瀚沙漠,唯独梵净山是一座‘生态孤岛’。”据李海波介绍,梵净山拥有典型完整的中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水青冈林在亚洲最重要的保护地,是世界裸子植物物种最丰富、最集中的分布地之一,也是珍稀濒危物种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全球唯一分布地。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教育管理科科长李海波(右三)。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想要保护好如此多种类的珍稀动植物,光靠人力可不行。”李海波表示,如今,保护区以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为依托,打造起“天+空+地+人”一体化智能监测系统,不仅能够对保护区内水文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状况进行实时监测,还能及时提供工作优化建议。

据了解,近年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海拔1600米的岩高坪监测站为中心,先后投入300余万元在核心区建设4套视频监测系统,按照公里网格法安装红外监测相机420台。采取视频监控系统、红外相机、无人机和实地踏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黔金丝猴野外生境进行全天候监测,确保栖息地安全。

▲2024年9月7日,黔金丝猴保护工作座谈会暨铜仁市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现场。申逸恺 摄


2024年9月7日,黔金丝猴保护工作座谈会暨铜仁市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江口县召开。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江西农业大学、西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贵州省林业局、中国动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等相关专家共聚一堂为黔金丝猴研究保护工作共商大计。

其中江西农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魏辅文在会上指出,当前黔金丝猴的保护重点在“繁”“救”,要持续加大对黔金丝猴保护工作的重视,发挥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平台作用,积极协调调动各方科技力量,重点攻关黔金丝猴种群繁育壮大和救助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同时,加快建立健全系统性的生态体系保护机制,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高质量保育生物多样性。

▲2024年9月7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拍摄的黔金丝猴“梵晓晓”。申逸恺 摄


为更好地开展对这一旗舰物种和伞护种的有效保护,魏辅文建议尽快采用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如基因组、宏基因组、非损伤性采样等各类技术,实施黔金丝猴种群历史动态变化、濒危机制、社会结构、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适应机制等综合性研究,在获取科学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加强种群数量监测、繁育研究,完善救助保护措施,拓宽保护空间,更好地推动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作。

03

大山里最闪耀的人

巡护员



在梵净山,巡护员的主要任务有三项:


一是巡护,看看有没有陌生人闯入、有没有安夹放套的、有没有火险火情、有没有乱采乱挖的情况;

二是监测,看看黔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有没有遇险、需要救治的,哪片树林长势如何、有没有结果,哪棵树有没有枯死;

三是科研,安置的红外相机拍到了什么动物、什么行为,开展一些物种的专项调查。

对话巡员(右二为董万代)。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巡护员是最了解梵净山保护区的人,他们日夜与山里为伴,巡护工作充满着艰辛与挑战。

在岩高坪监测站里,我们碰到了董万代,他是巡护工作的“权威”,被大伙称为“大山里最闪耀的人”。

“哪里有黔金丝猴?问老董!”

他见过黔金丝猴的各种场景,求偶的、打架的、产崽的、带娃的、杜鹃树上睡觉的……对于他而言,与黔金丝猴不是“偶遇”,而是约定的一次次“重逢”。

▲2024年12月13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在开展巡护工作。叶顺强 摄

1989年,黔金丝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0年,梵净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成立,并于2023年调整设置为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系统开展黔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人工饲养、繁育等工作。1994年4月,彼时初中刚毕业的陈靖,怀着对野生动物的好奇,加入了救护中心巡护队,从事黔金丝猴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救护、饲养工作,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30年。

▲巡护员陈靖正在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黔金丝猴采摘新鲜树叶。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30年来,无数个日日夜夜,寒来暑往,每天清晨陈靖都会带着自己的镰刀、绳子、车“老三样”,往返于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和梵净山周边之间,为研究中心的黔金丝猴采集灯台树、小叶女贞、桑树等新鲜树叶,以供其食用。

“野生动物的救助和保护,是一项技术活、体力活、脑力活,得加倍细心、耐心和小心。”陈靖表示,黔金丝猴对食物很挑剔,随着季节的变化,对食物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因此,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山采集黔金丝猴所需的新鲜树叶,清洗、消毒,以保证食物的品质。

但最难的并不是每日的食物采集工作所遇到的情况。“如何掌握它们生活习惯更好地让他们无忧无虑、健健康康地生活这才是最难的。”陈靖表示。

▲2024年5月29日,拍摄的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外景。  申逸恺 摄


由于常年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陈靖不时会被黔金丝猴或者其他动物抓伤或者咬伤,这时陈靖往往都是到卫生所经过简单包扎,打过疫苗后,便立即又投入到了工作中。“没得办法,人少事多,这些小伤不算什么。只要能把它们保护好,再苦再累都值得,用一生干好一件事就够了。”陈靖坦然地说道。

▲2024年10月15日,在第二届全国林草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中,作品《黔金丝猴救助记》荣获二等奖。图片来源: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在开展黔金丝猴繁育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会采取任何驯化措施,目的就是保持它们与生俱来的野性。”陈靖表示,黔金丝猴群体数量增长缓慢,种群恢复潜力低。因此,通过观察研究中心里的黔金丝猴,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进而监测保护野外的大族群,就显得尤为重要。


04

“猴进人退”

村民的让步



要想保护好梵净山这片净土并不容易,梵净山中生活着不少原住民,居住山中,离不开建屋修路,而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增加,当地动物的栖息繁衍也渐渐受到影响。

为了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2018年8月,铜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将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外的部分区域也一并纳入保护管理,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将核心区31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全部有序迁了出去。

其实早在2014年,江口县政府就开始决定陆续动员梵净山保护区核心区快场村马槽河区域的村民有序搬离。随着“猴进人退”,马槽河的村民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成为黔金丝猴家乡最后的村民。

▲2024年12月13日拍摄的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马槽河一带。申逸恺 摄

“今天我把母亲接到县城居住后,我们就只能像游客那样回马槽河来了。”2018年9月3日,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马槽河村民陶洪斌把母亲扶上车前往江口县城新房接受江口县广播电视台(现江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周静采访时


马槽河是江口县梵净山核心区需全部拆迁的村民组,有78户272人,房屋103栋。与马槽河一起需全组搬迁的,还有该县闵孝镇峰坝村丁盏坪村民组,共31户109人,房屋31栋。


▲2024年3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报道黔金丝猴新出生幼猴相关报道。


2018年江口县再次对梵净山保护区核心区共143户501人原住民进行了搬迁,松桃苗族自治县对保护区内的共58户260余人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最终梵净山核心区内514户2140人搬离了“故土”,以“猴进人退”共护美好家园的决心,拓展了黔金丝猴栖息地,减少了人为活动对黔金丝猴生存干扰。而久居山林的群众也结束了世世代代刀耕火种的农耕生活,拎包入住,搬进城市,成为了新市民。正是这些生态保护机制使得梵净山这片大山得以休养生息,生态链条得到更加稳固。

▲2024年5月29日,拍摄的梵净山原始森林。申逸恺 摄


据了解,近年来铜仁市还争取人工商品林赎买资金1407万元,赎买黔金丝猴主要活动区人工商品林2771亩,扩展了黔金丝猴的栖息地面积。此外铜仁还坚持优化黔金丝猴生境,实施梵净山保护区三期建设项目、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建设龙门拗、金厂、两叉河等动物廊道10个,种植黔金丝猴喜食树种1155亩,配套建设7套生态廊道视频监控系统,有力解决黔金丝猴生存空间破碎问题。

同时,铜仁市还向贵州省林业局申报《黔金丝猴栖息地树种结构调整项目》,拟在黔金丝猴主要活动区域补植黔金丝猴喜食树种4000亩,丰富黔金丝猴食源供给。

▲2024年10月29日,在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寨沙侗寨拍摄的秋日风景。李鹤 摄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梵净山不仅成为了越来越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也为当地村民们的生活打开了新的天地。2018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录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当地群众在所属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放弃了打猎和开垦山地,开起了餐馆、民宿,纷纷端起了“旅游饭碗”

05

冷杉!从第四纪冰川

走来的奇迹



在梵净山,梵净山冷杉也有一个奇迹。

作为第四纪冰川残留的孑遗植物,梵净山冷杉仅分布于海拔2100至2390米的梵净山山顶北坡阴湿处……

海拔高达2572米的梵净山,是横亘在湖南、贵州、湖北、重庆四省市的武陵山脉主峰,历经14亿年的沧海桑田,从一片深海泽国中浮出水面,继而演变成矗立于喀斯特“海洋”中的生态绿岛。

2024年10月10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引回原生地的人工繁育梵净山冷杉幼苗。李鹤 摄


1981年,贵州对可能适宜冷杉生存的地带展开调查,期望解决贵州有无冷杉分布这个“问号”。一支科考队进入梵净山,最终在烂茶顶、白云寺、锯齿山区域发现了冷杉而且还是新种。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冷杉科考研究令人兴奋的高光时刻,科学工作者陆续找到了梵净山冷杉在内的4种亚热带珍稀濒危冷杉,否定了亚热带低、中山无冷杉的观点,这被视为植物地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梵净山冷杉也成为迄今最晚发现的冷杉属物种。
具体来说,梵净山冷杉是贵州特有的古老孑遗物种。由1981年黄威廉教授首次发现并命名,为重大发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最后发现的一种冷杉及其形成的冷杉垂直带群落。仅仅分布在贵州东北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局限于山体上部,海拔2100-2390米处的烂茶顶、白云寺和锯齿山一带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

2024年10月10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梵净山冷杉。李鹤 摄


同时梵净山冷杉作为中国贵州唯一残存的冷杉属树种,对研究植物区系、植物群落学、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及冰川学等学科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梵净山冷杉虽然存有难得一见的小面积冷杉林,但由于结实植株和幼苗数量少,幼苗生长极其缓慢,树苗、小树到中树生长过程中死亡率高,从而导致天然更新能力低。现在,梵净山冷杉是国家I级保护植物,是中国被列入濒危、极危的4种冷杉植物之一。

从2012年开始,《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开始实施,对划分为“极小种群”的野生植物尝试就地、近地、迁地保护以及回归种群重建。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其中要求开展5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性保护——在15种极危物种中,出现了百山祖冷杉和元宝山冷杉;在16种濒危物种中,列出了资源冷杉和梵净山冷杉。

▲2024年10月10日,李海波和同事在梵净山保护区烂茶顶查看引回原生地的人工繁育梵净山冷杉幼苗。李鹤 摄


李海波是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教育管理科科长,专业领域是森林生态学。“现在,我们基本摸清了梵净山冷杉的数量和分布等本底数据。”李海波表示,梵净山冷杉对生境尤其是气候条件要求极高,对各类干扰影响的反馈显著,容易被阳性树种与落叶树种——比如高山杜鹃、槭树、花楸入侵或取代,专业术语称之为“生态幅狭窄”。冷杉不怕冷,分布在北向为主的阴坡、半阴坡,分布地年平均气温约7.1℃,年相对湿度则可达80.75%。


▲2024年6月14日,在贵州省林科院林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大棚拍摄的梵净山冷杉幼苗。李鹤 摄


2023年末,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贵州省林科院终于突破了种子繁育瓶颈,育出梵净山冷杉幼苗。2024年7月5日至9日,科研人员精选出120株幼苗,从贵阳装车,运抵梵净山下,随后再爬到烂茶顶,栽种其周边设立的7个野外回归固定监测样地上。在野外进行了第一次梵净山冷杉幼苗回归种植试验。


▲2024年10月10日,李海波在梵净山保护区烂茶顶监测梵净山冷杉幼苗野外存活情况。李鹤 摄


“目前我们正通过采取迁地保护措施,适当采收梵净山冷杉野生植株的种子,建立苗圃,进行人工栽植,扩大人工种群。同时在分布区周边适宜区域,栽植梵净山冷杉幼株,从而保障梵净山冷杉种群的永续发展。”李海波说道。


……


认识梵净山,了解梵净山,感悟梵净山,懂得梵净山,保护梵净山。

保护不只是嘴巴上说说,更在行动与实践。

▲2019年12月梵净山雪景。徐影 摄

据了解,自2021年起,铜仁市建立了“梵净生态账户”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对客户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生态生活、生态公益等方面量化评估,赋予“梵净生态积分”,作为提高授信额度、优惠贷款利率、定制金融产品等的依据。据了解,截至2024年年初,“梵净生态账户”建立账户4.74万户、授信70.83亿元、放贷44.98亿元,已入选中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借助金融创新,铜仁的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更多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2024年11月13日,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景区拍摄的云雾景观。李鹤 摄


近年来,铜仁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梵净山生态环境,坚决当好梵净山生态卫士,制定出台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域执法司法衔接工作规范(试行)》,设立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梵净山生态保护检察室,建立了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体制,在保护法规体系建设、保护规划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旗舰物种保护、科研监测、社区共建共管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保护成效。坚持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实现了梵净山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2024年7月16日,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景区拍摄的霞光红云景观。李鹤 摄


▲2024年10月2日,游客在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观看土家拦门礼表演。李鹤 摄


近年来,铜仁市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依托梵净山品牌,统筹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做好生态保护与适度旅游开发,发展绿色旅游,吸纳周边群众1000余人到景区就业。据统计,目前梵净山旅游区内旅游经营主体达1500家,旅游从业人员达3万人。

作者:申逸恺 叶顺强 李鹤

设计/编排:高正燕 杨庆华 田儒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