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中国冶金报整版刊发了中国冶金作家协会副主席,鞍山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刘盛超的文学评论文章《钢铁青春之歌——漫谈鞍钢与电影<钢铁意志>》,引发热烈反响。
刘盛超告诉记者,当他听闻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授予电影《钢铁意志》等共105部作品“优秀作品奖”时,他十分欣喜、倍感骄傲,这是鞍钢的光荣、鞍山的光荣。12月10日,中国冶金作协和《中国冶金报》约刘盛超写一篇文学评论,配合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宣传。“这部影片我很早就看过了,感觉非常亲切,也有很多话要说。恰逢这一机会,第二天上午,我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完成了这篇5000余字的创作任务。我为能宣传鞍钢、宣传鞍山,感到无上荣光。”他说。该评论文章分为“艺术的生动与历史回望”“巧妙的构思与艺术呈现”和“工业文学的发源地”三部分,阐述了令其印象深刻的三个镜头以及影片的精妙构思和鞍钢作为新中国工业文学的奠基地、发源地对工业文学发展起到的深远影响等。
鞍钢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地,同时也是工业文学的发祥地,更是新时代工业文学创作的重要取材地、产出地。刘盛超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鞍钢吸引了如草明、艾芜、邓友梅和陈玙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前来,他们深入工厂车间、深入工人们的生活,创作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根据鞍钢素材创作的电视剧《钢铁年代》,话剧《孟泰》《李龙珍》,电影《郭明义》《钢铁意志》等反响热烈,叫好叫座。作家草明当年在鞍期间还举办了多期工人创作学习班,带动了鞍钢工人的业余文学创作。正是有了这样一批著名作家的引领和扶持,钢都鞍山的工业文学创作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刘盛超告诉记者,如何传承好、发展好中国工业文学的优良传统,将鞍山、鞍钢通过文艺作品更好地搬上舞台,搬上银幕、荧屏,是他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他将以身作则,写活新时代工人的生动形象,写好工人工作生活中的鲜活故事,推动工业文学创作在“高原”之上起“高峰”。
据悉,《中国冶金报》后续还将陆续推出由鞍钢职工文学创作协会会员创作的关于《钢铁意志》的观后感和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