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郑一帆长篇小说《长河长流》新书分享会在铜仁学院举行。十余名作家、评论家,与六十余名学生一起参与了本次新书分享会。分享会由写作研究院教师唐竹英主持。
分享会现场。
郑一帆,中国作协会员,贵州作协理事,原铜仁市作协主席,文学双月刊《梵净山》执行主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绝地之歌》《咬紧牙关》,《咬紧牙关》曾获“乌江文学奖”,短篇小说改编的广播剧《永恒的祭奠》获第五届贵州文艺奖三等奖。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上,郑一帆简述了创作的缘起与整体构思,并向大家介绍了小说的大致内容。他说灵感源于新居前的桂花树,其激发了他对一个家族百年记忆的书写欲。小说围绕家族中小人物的奋斗与梦想,展现了他们在船运、搬运、渔业等领域的事业追求与生活点滴。主人公“我”在母亲影响下觉醒,树立读书之志,又在与百岁智者“老天爷”的对话中,探寻了读书的意义。小说触及家族几十位小人物的多样性格与不同命运,人物无论可亲、可悲还是可鄙,皆以真实、鲜活的姿态呈现,都不做刻意评判,只忠实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生活起伏。这部作品旨在通过讲述小人物群体的故事,构筑传递有关勇气、爱与牺牲的家族史诗,并突出强调读书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安元奎认为,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主人公“我”的成长轨迹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通过描绘少年时期一种近乎“野生”的生存状态,深情地再现了那一代人刻骨铭心的生活记忆。作品巧妙地借助一个孩童的纯真视角,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貌与变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少年时期青涩而懵懂的青春感受,为文革那段沉重的历史披上了一层柔和的光辉,既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又不失人性的温暖。此外,他特别提到,那位年迈而学识渊博的“老天爷”令他印象深刻。这个角色不仅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更是传统文化的化身与象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过人的智慧,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深邃的思考空间。
嘉宾分享。
向笔群表示,郑一帆是一位可敬的作家,其作品深植生命关怀,标题《长河长流》即指向生命意识的觉醒,蕴含史诗气度。书中方言俚语、民歌民谣交织,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物鲜活自然,语言质朴无华,与生活紧密相连,满是人间烟火味,实为生活本真的写照。
李胜勇说,郑一帆遵循文人使命,以童年记忆为引,唤醒读者对中南门的共同回忆,情感共鸣深刻,作品叙事稳健,语言凝练,底层人物的奋斗与梦想熠熠生辉,彰显文人气质。同时,他也期望作者能够做到挖掘更加深入,思考更加深邃,笔触更加宽广。
王棋君认为,郑一帆的作品深情描绘了铜仁的地域风情,作为铜仁人的他,对这部作品充满了亲切感,足见文字的情感魅力。作品中追求真善美的主题,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这部融合多元风格的小说,拓宽了我们的文学视野,促进了精神与人格的升华。
晏武芳称《长河长流》为鸿篇巨著,作品中的“老天爷”象征文化精髓,所写人物心虽浮动却终归本真。作品多有描绘父辈命运与时代风云,展现了人物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这正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非飞马对郑一帆“文字能改写命运”的观点表示赞同,强调文字赋予人内心以坚韧。他评价郑一帆文如其人,作品秉持真善美的核心理念,彰显文字滋养“人性之善”的力量。他认为热爱文学既是一种幸福,也伴随着痛苦,正如品茶之苦后回甘,直至甜入心底,贯穿生命始终。
末未认为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文人。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跃然纸上,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演绎着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故事。而其故事结构更是宏大而严谨,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创作的极致追求。他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种对文学的敬畏之心,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能够深入人心,触动读者的灵魂。
庄鸿文说,《长河长流》蕴含着儒家文化内涵,字里行间充满了中正平和之气,作家以世俗生活为经纬,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雅致而端庄,这使《长河长流》成为一部既接地气又充满文化底蕴的佳作。
分享会上,两位学生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