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一线丨三代社区人共话立山源北故事 | 鞍山新闻网


二十年前,立山区立山街道源北社区走出了“小巷总理”张秀芬,从那时起“全心全意服务居民,把居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的工作宗旨就深深烙印在源北社区一代又一代社区工作者的心中。社区面貌日新月异,居民来来去去,社区工作看似平凡却有着别样的意义,他们将一份光和热送给了居民照亮了生活。

21日,源北社区现任党委书记崔星将去世的孤寡老人宋世宝的档案,从她的电脑里删除。老人从年初生病入院,再到去世都是崔星全程办理,她送了老人最后一程。她说:“我们社区干部就是孤寡老人最后的亲人,我们做这些就是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崔星的电脑里有一个特殊的文件夹,里面记录着辖区里所有特殊群体的档案,孤寡老人、独居老人、残疾居民、特困居民等等。哪位老人要买什么常用药,哪家定期要缴费,哪户在生活上有什么样的困难,崔星都一一记录下来。她经常会往这个文件夹里填充内容,有时也会删除。

能把居民记在心里,就是源北社区干部工作入门的第一项。全社区44栋居民楼,2681户居民,社区党委书记必须全部掌握,各个管片主任也需要对各自片区门清。原源北社区党委书记郭延娟说:“以前张秀芬书记就是这样要求我们的,那时候她经常告诉我们干社区工作就得‘一竿子插到底’居民的事你都得了解,她还经常抽考我们,也不拿户卡就提问,答得对不对她都知道。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养成了习惯,社区来新人,我们也是这样教他们。”郭延娟到社区工作就跟着张秀芬,后来她接任了社区书记的岗位。

拿着户卡下片爬楼,是每名社区新人的必修课。社区干部下片,拿着户卡挨个楼走,这个楼几户居民,哪位居民热心肠,哪户居民新搬家,哪户居民是租户,走上一圈就都记下来了。源北社区在立山区属于老旧小区,除了4栋高层住宅外,其他都是步梯老楼,有的楼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没有电梯,社区干部就一层层爬上去。郭延娟说:“咱们社区女同事多,就算再爱美也都不穿高跟鞋,一双运动鞋是她们的标配。2015年,清理全辖区的楼道卫生,咱们社区干部清理楼道堆积物,我们那时候真是没日没夜的干,爬上八楼把垃圾往下背,那时正好是夏天,一身一身的汗往下淌。”

社区工作苦,社区工作杂,但却关系着千家万户,真正是“千条线一根针”。社区干部陈文月,2005年作为第一批社区助理被安排到源北社区,那一年她刚26岁。陈文月说:“一开始我是不太愿意到社区工作的,那时候我就觉得社区都是居委会大妈。有一次我去下片,遇到一个大爷,那个大爷跟我们也特别熟,他就问我小月你说你一个大学生怎么上这工作呢,我当时听得也是五味杂陈的。”

工作近20年,陈文月早已经忘记曾经心里的不舒服,反而被社区的居民一次次打动,一次次觉得自己选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在她片区9栋楼有一户居民,夫妻俩双双下岗,孩子还在上学,家里一下变得困难起来,一次陈文月下片走访,这户居民跟她说了自己家的难处,希望她能帮忙看看找一份工作。陈文月知道社区里有公益岗位,正好可以介绍给他们,虽然工资不高,就在家旁边还能照顾孩子。“我回去跟社区书记说了这一家情况,非常符合公益岗位的标准,书记也挺支持,他们上岗后特意到社区来感谢我,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份工作其实挺有意义的,直接就可以帮助到有困难的人。”陈文月说。

走在源北社区里,虽然周边都是老楼,但是街道干净整洁,应有的健身广场、街边花园一样不少,居民在休闲凉亭里三三两两地聊天、下棋。身穿红马甲的网格员和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内,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到社区,让居民的事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崔星说:“现在的社区工作已经从曾经的粗放型管理向更精细化服务改变,我们社区的社区工作者现在都是大学毕业生,各项业务全部电子化办公,每一名工作者都必须熟练掌握各个窗口事项流程,真正让居民来社区办事少跑腿一站式办理。去年,我们社区作为去柜化服务试点社区,更是解放了更多的社区工作者,让大家能走到居民中去,把更多服务做得更细致、更贴心。我在社区工作二十一年,社区有很多改变,但我觉得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