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晨:探寻生活之中的“媒介场”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宫剑南 2024-10-15 12:14:50

展览现场


孙晓晨以雕塑语言为基础,作品具有强烈的实验性,他尤其关注媒介在转化过程中所呈现的多层次意义,通过陶瓷、汉白玉和石材等多种材料,创造了超越日常的感官体验——10月13日至11月3日,“媒介场——孙晓晨个展”在北京亘画廊呈现。展览由高远担任策展人,柔强、李若姮为出品人,徐烜、李征担任艺术总监,聚焦于艺术家孙晓晨的多件装置作品,展现了他对媒介转化与空间关系的深度思考。


汉白玉的水龙头与花洒伪装成的日常物品远离了生活的功能性,连接的水管隐喻着个体身份的模糊性和流动性;异质混合媒介,融合着艺术家在材料转化过程中的思辨:物品的功能与其背后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新的艺术空间中被重新定义,变成了与观者对话的艺术符号,挑战了观者对物体功能与意义的认知。


孙晓晨通过老电视机与长城、长江、黄河等中华文化符号的结合,象征着时代记忆的储存与再现,不仅将观众带回到电视机作为主流媒介的过去,还通过其与文化符号的对话,同时展现出时间、地理和虚拟空间的交互性。高远表示,孙晓晨的装置可以看作是媒介异化的产物。这种“异质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其背后还隐藏着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他的作品不仅在思考媒介承载信息的作用,还在探索被媒介信息所遮蔽的物质本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亚媒介空间”。“我希望通过媒介的角度来探讨艺术边界的问题。展示的作品,包括老旧的电视机、水龙头、花洒以及其他日常工具,都是从生活中提取的元素。孙晓晨通过这些日常物件,把观者代入日常,又在媒介上超越日常,反思日常生活的空洞与乏味,以媒介为手段,构建出一个能够激发新思考的空间场域。让我们认识到,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达的载体,同时也是信息本身。”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认为,孙晓晨在材料探索上总能令人出其不意,现场的一些工具形象是通过陶瓷烧制而成,材料与形象的对比让作品充满了新意。每件作品都蕴含深刻的思考和观念,他对材料的探索与创新拓展了材料的边界,让普通的日常物件在他手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将严肃性与幽默性在展馆中完美融合,孙晓晨让日常场景与艺术场景以画廊作为载体,语境发生了变化,重提了观众的身份,创作者的身份以及作品定义的转化。李若姮说:“孙晓晨的作品是一种新的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极简主义定义,给观众带来疏离感的同时,让观众依据各自的个人历史和生活背景去理解作品。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他充满创意且深思熟虑的决定。从布展角度看,策展人高远将场馆与作品融合,构建出一个更庞大的艺术作品,而非孤立的个体,进一步扩大了孙老师的艺术思想,形成更公开开放的对话空间和主题。”


孙晓晨运用媒介的转化,模糊了材料的本质属性,探讨媒介与符号、媒介与场域的复杂关系,考验着观众对物品和场域空间的理解,促使观众在观看中重新审视媒介与场域的关系网。谈及亚媒介空间的感知时,孙晓晨表示,我们的肉眼不能直面关照亚媒介空间里的事物,但它们又确实存在。在我们的场地中充斥着空间及媒介关系的疑惑,这也是我这几年来一直思考的方向。虽不能直接看到它,但却能揣测到它的存在,这一点或许更便于大家看懂我的作品。

 

展览现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