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都是重头戏。27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致力于引进和联合制作世界经典歌剧,以及将新锐歌剧、前沿歌剧和具有当代语境歌剧的特殊版本介绍给中国观众。这次演出的是一个经典作品,但是是一个全新的舞台呈现。我们希望把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最顶尖的音乐带到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来。”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谈道。作为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演出,10月12日、13日,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开普敦歌剧院、拿督黄纪达基金会联合制作的半舞台版歌剧《波姬与贝丝》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来自开普敦歌剧院的主创、主演团队,与开普敦合唱团的数十名艺术家从南非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观众带来“遥远的声音”,并特邀上海交响乐团联袂演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歌剧《波姬与贝丝》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美国作品之一,原著为海沃德知名小说《波姬》。乔治·格什温被这部作品所吸引,改编创作出了歌剧《波姬与贝丝》,乔治的弟弟埃拉·格什温谱写了这部作品大部分的唱词。乔治·格什温曾称《波姬与贝丝》为“民谣歌剧”。令他颇为自豪的是,尽管所有歌曲都为原创,却足以乱真,体现了黑人民间音乐的精髓。
歌剧《波姬与贝丝》以1900年代非洲裔美国人社区的真实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底层人民在贫困与信仰之间的艰难挣扎,并描绘了一个触动人心的爱情故事。近一百多年来,《波姬与贝丝》被改编成了不同的版本,成为文化交流的象征在世界各地上演。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波姬和贝丝都是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底层非洲裔美国人,两个苦难的人因为一场纠纷相遇,并爱上了对方。然而,他们的爱情刚开始就遇到了重重困难,男主波姬又因为失手伤人被逮捕,留下贝丝紧张慌乱。等到真相大白波姬被释放出狱的时候,贝丝却已经跟随他人远走高飞,寻找自己更想要的生活。波姬不愿接受,心绪依然被贝丝牵动着,他决定去往贝丝所在的地方,再为爱情做一次努力。身边的邻友们也为他送上了祝福。
演出现场
来自南非歌剧院的该剧导演诺亚·纳马特谈道,这部歌剧首演于1935年,这个故事真正想要告诉人们的是当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去面对,包括所有人合力去解决困难,以及在困难面前从来不要失去希望。用当代视角再去看待这部20世纪早期的歌剧作品,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当艺术家们融合了爵士、布鲁斯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在舞台上重新呈现这部作品,也让这部作品在近一个世纪后焕发出新的光彩。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此次全新制作的半舞台版本,导演充分利用了舞台道具和灯光特效,将大家带回了1920年代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鲇鱼街。逼真的道具恰如其分地服务着演员们的表演。变换的灯光,告诉观众们谁是这场戏的主角,完美地协助着故事的讲述。而乐队也成为表演中的一部分,不同声部跟剧情发生互动,也跟演员有了交流。正因为是半舞台版本,对演员的表演也是更大的挑战。演员必须完全沉浸其中,用自己的魅力将观众们带入到演出中。来自南非开普敦歌剧院的演员们,充分发挥了嗓音、舞蹈、声乐技巧、表演的优势,无论是否在聚光灯下,他们都不遗余力,为大家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变换的光影、丰富的舞台设计、音乐与舞蹈的创意交融,都让本次半舞台版本的艺术性得以突出,让观众们更能够感受到作品里传递出的主题。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据介绍,南非开普敦歌剧院是南非最大的专职表演艺术机构,也是非洲大陆上唯一一家持续活跃的歌剧机构,致力于保护南非歌剧文化遗产,并将南非艺术带向全世界。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由黄铃玳爵士夫人于2007年创立,与北京国际音乐节有着15年的深厚合作情谊,双方一直致力于搭建中国与世界艺术交流的桥梁,推动了一系列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开创性合作,合作项目包括;联合制作2010年亨德尔歌剧《塞魅丽》、2012年本杰明·布里顿的《诺亚的洪水》,以及支持2013年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与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制作瓦格纳的《帕西法尔》,同时制作了《瓦格纳访谈录》系列专题片。2016年该基金会支持了由罗伯特·卡森执导的《仲夏夜之梦》,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艾克斯普罗旺斯音乐节联合制作。
演出结束后谢幕
谈及此次引进制作这部作品的初心,邹爽谈道:“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十届左右的时候开始做德奥歌剧的引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想找到一个有意思的突破,就是要推动世界歌剧史上更多不同文化、不同主题的经典歌剧在中国演出。我们对非洲的音乐、非洲当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次的《波姬与贝斯》是在现代非洲年轻人的文化语境中,通过音乐的表达,在不同中去找共性,用遥远的声音展现充满共性的人性魅力。”
自10月5日开幕以来,为期一周的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乐聚北京,悦听世界”为主题,用9场音乐会和多场衍生活动为北京观众献上年度音乐盛宴,最终由半舞台版歌剧《波姬与贝丝》圆满收官。
(北京国际音乐节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