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别样红 民族团结温情浓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风采
杨毛吉:赤子之心怀大爱 民族团结石榴情
“非常荣幸参加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根据本地区民族特点,立足本地区民族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学生心灵深处,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获得者、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教师杨毛吉,用一言一行倾心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用心用情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马兰:“石榴籽家园”的忠实守望者
“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让我深感责任重大,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表彰讲话,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基层社区工作的决心,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0月2日,国庆假期的第二天,大家都在悠闲享受着假期的时候,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获得者、城中区建新社区党委书记马兰依然在忙碌着。
作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她始终怀揣一颗“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积极探索形成“五线五同三服务”工作法(党旗飘在一线、阵地建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活动办在一线、服务做在一线;社区治理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和谐社会同创;一站式服务、零距离服务、微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和“最远一家”,构建了一个有“聚合力”、有“邻里情”的互嵌式社区。
用师生亲情铸牢民族团结之家
学生燕燕(化名)的父母远在新疆打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性格越来越内向,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几乎失去了读书的信心。燕燕高三时,杨毛吉让她住到自己家里,每天清晨,杨毛吉总是站在窗前,不断搅动碗里的早餐,让冷风吹凉些,再去叫醒燕燕,只为让她能多一点休息的时间。每天中午和晚上,杨毛吉都会匆忙赶回家中,在燕燕到家之前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餐桌。杨毛吉常常将燕燕的衣服洗好、叠好放到她的枕边。遇到夜自习下课晚或雨雪天气,杨毛吉就让丈夫带着伞到校门口去接。燕燕对杨毛吉说得最多的话是:“老师,您就像我亲妈”。2010年高考,燕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北大学。
28年时间里,总有一些像燕燕一样的学生或一年、或两年、或三年住在杨毛吉家里,他们当中有遭遇家庭变故患有精神抑郁症、时常有自杀念头的学生小倩(化名);有因父母离异无家可归,眼泪汪汪的学生马文(化名)……多年来,杨毛吉家那间被她女儿命名为“学生公寓”的卧室从没闲置过,9名学生一个接一个从这里走进大学校门。看着他们意气风发地走向社会,杨毛吉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她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躬身笃行,夯实团结进步“强磁场”
马兰坚持把“党建”引领与“创建”强化相结合,持续擦亮“党在我心中·我在服务中”党建品牌,先后协调6家驻区单位负责人加入社区“大党委”,长期与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青海省司法厅签订共建协议,开展“话民族团结、喜迎建党节”等民族团结系列活动80余场(次)。积极推动融合“一场、一院、一亭、一室、一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阵地,创建“板凳课堂”“石榴籽讲堂”等平台载体,先后开展“红色议事”“主题党日”“推广普通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手拉大手”“手拉手·兄弟情”“团结共融 和谐建新”等主题活动150余场(次)。组建“马兰花宣讲队”等特色宣讲队伍7支,在春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累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600余场(次),引导辖区各族群众“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不断牢固。
用爱心接力共倡解忧纾困之举
杨毛吉和她的朋友们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经常向有困难的学生伸以援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近年来,杨毛吉和她的朋友们共资助学生328名,捐赠资助金额达60多万元,她们用自己的温情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用自己的付出浇灌了民族团结的“红石榴花”。
大型公益活动——“恒爱行动”,旨在关注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杨毛吉就是这个活动的积极践行者。八年来,她为贫困儿童编织毛衣48件,还呼吁学生家长、身边老师、企业职工利用空闲时间也献一份爱心,在她的倡议下,大家累计为新疆等地贫困儿童织毛衣1000余件,汉、回、藏、土、蒙古、撒拉六个不同民族的妈妈齐聚杨毛吉家为贫困儿童一起织毛衣的事也成为了佳话。2017年,杨毛吉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评为全国“恒爱榜样人物”。
心系群众,画好团结进步“同心圆”
在马兰看来,“无论哪族群众,都是中华民族”“不管谁家的事,都是自己家的事”。建新社区居住着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19个民族。她靠着一件件“暖心事”把各族群众团结在一起,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她帮助社区一位回族高龄孤寡老人李爷爷看病就医、找护工、联系养老院,使李爷爷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甚至在去世的最后一刻,都是马兰陪在身边。一位从玉树来西宁看病的藏族老阿妈,因环境和语言的不通,怕耽误了看病时间,马兰了解情况后,及时联系了藏族老师卓玛当老阿妈的临时翻译,将多年坐轮椅的老阿妈及时送到了医院,帮助其向医生介绍病情,办理住院手续,解决生活难题,老人含着泪,手指着戴在她胸前的党员徽章竖起了大拇指。
“心系百姓,为民排忧”这面鲜艳的锦旗始终挂在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最显眼的位置,百姓的肯定是最大的褒奖。辖区老旧小区多,老年居民多,有些老人腿脚不好,去社区不方便,她就在居民楼院中开展“移动办公桌”“家门口的小讲堂”等便民移动服务,并利用每周五与居民面对面现场办公、征求意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她不断挖掘辖区省级医疗单位优质资源,组建多民族专业医护人员医疗服务队,定期开展“一对一”送诊送药活动,免费为各族困难群众问诊就医,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用三尺讲台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杨毛吉老师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搜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课程,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授课、课后服务中,带领学生们唱响红色歌曲,感悟信仰力量,指导孩子们进行宣讲、演讲、朗诵、书写作文等,让孩子们不仅爱学,也爱表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培根铸魂。
作为青海省教育厅“师德宣讲团”、青海省妇联“家庭教育讲师团”、西宁市委宣传部“党课讲师团”、大通县委宣传部“百姓话廊宣讲团”的一名宣讲员,杨毛吉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时刻不忘练好“看家本领”,认真对照权威解读、专家解析,力求全面准确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蓄积宣讲的底气。她深知理论宣讲的目的就是做好“富脑子 聚人心”的工作,在宣讲的时候主动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宣传,切实把总书记的关爱、党的恩情、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宣传出去、告诉群众,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宣讲中,不断铸牢各族干部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杨毛吉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言行,争做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拥护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和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籽”,引领和带动了全省一大批教育工作者。
与时俱进,架好团结进步“连心桥”
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服务老百姓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的社区治理理念。马兰提议建立党员、居民微信群,吸纳楼栋长、业委会代表、居民代表入群,共同做好收集问题,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多部门协同配合解决问题,并带领19名职能部门人员下沉到网格一线与专兼职网格长组成专业服务团队参与治理等工作,确保问题发现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服务群众在网格、责任落实在网格,切实将服务与需求一一对应,实现每一个网格就是一个流动“红石榴工作服务站”,使居民需求的“千条线”与社区服务的“一张网”有机衔接,拓宽社区服务涵盖面,提升居民满意度,以高效管理推动实现高效治理。
为了提升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和高效化,她以网格支部为引领,通过“党建引领·全科网格”“警网结合”的方式,在辖区新三江花园小区建立了社区石榴籽家园警务室,发动各方力量,构建“真、深、快、调、巡、查、管”的社区全科网格+警务工作网络,与“穿警服的副书记”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身边发生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社区治理由“接诉即办”转向“未诉先办”,构筑了新型治安防控体系。
长期以来,她全力践行着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一心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和“石榴籽家园”创建工作添砖加瓦,把心中所有的温情化作无数份爱心奉献给辖区各族群众,把全部的心血都浇灌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沃土上,用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铸就了民族团结情,用实际行动让建新社区变成一个温馨有爱的大家庭,使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