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鞍录制 反响热烈!《非遗里的中国》辽宁篇央视一套播出 | 鞍山新闻网

岫岩玉琢、高跷起舞、帕扇翻飞、锡光异彩……以非遗绘辽宁,以匠心传新韵。28日晚8:00,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辽宁篇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央视频APP同步直播。

海城高跷的文跷和武跷有哪些特色?98%含玉量的玉雕长城因何被冠以“世界之最”?摇滚乐与东北二人转的融合会碰撞出怎样的艺术火花?传统非遗技艺锦州锡雕与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的桥梁钢技术有着怎样的奇妙关联?节目中,主持人龙洋和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东京奥运会10米气步枪冠军杨倩走进钢都鞍山,通过互动体验、文化解读、秀演呈现等多种形式,探寻辽宁非遗,感受新时代赋予非遗的生机与活力。

在辽宁的绿水青山间诞生了7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河壮美的辽宁,非遗文化如同璀璨星辰,充满活力的鼓乐和秧歌、经典的传统戏曲、老六路太极拳……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彰显着辽宁人民乐观向上的生命力。

海城高跷有着300多年历史,是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于一体,凭借独树一帜的人物造型和脸谱艺术在诸多种类高跷表演中脱颖而出,并赢得“木棍上的东方芭蕾”之美誉。节目中,具有独特东北味儿“扭、浪、逗、相”的海城高跷表演,花开富贵、大风车、叠罗汉、头顶翻等造型、动作的高难度呈现,让其精彩加倍,氛围瞬间拉满。

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岫岩玉犹如千年古韵中的一抹亮色,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也诉说着一方水土的沧桑变迁。选料、开玉、粗雕、画活、细雕、抛光,一块块璞玉在匠人的手中雕琢成型,或古朴典雅,或灵动飘逸,或大气磅礴,或温婉细腻……每一块玉石的蜕变都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见证。如今,这门古老的手艺,让“中国玉都”的文化名片愈发璀璨。

此次,鞍山市文旅广电局局长赵萍也亮相了辽宁篇节目,带领主持人和嘉宾共同感受辽宁非遗的独特魅力、鞍山非遗的精彩绝伦。岫岩农民画、新宾满族袍服、海城牛庄馅饼……大家边走边欣赏。一幅特意为《非遗里的中国》辽宁篇创作的岫岩农民画映入大家眼帘,颜色艳丽、画风淳朴,画面十分丰富,主持人龙洋和单霁翔、杨倩两位嘉宾也在画中有所体现;皮薄馅大、外焦里嫩、鲜香可口,海城牛庄馅饼共有50多种馅,包括猪肉三鲜、驴肉香菜,还有猪肉南果梨馅,每种馅料各有特色、别具风味,主持人和两位嘉宾品尝后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牛!随后,#东北人用酒香味的梨做馅饼#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且阅读量、讨论量持续攀升,截至发稿前夕,该话题从热搜主榜32位升至为26位。

画面一转,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杨颖与大家分享了鞍钢桥梁钢的研发故事。据悉,2024年建成通车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就是采用了鞍钢制造的桥梁钢。 杨颖表示,目前桥梁钢形成了三大系列:高强韧的非耐候系列桥梁钢以及耐田园大气、工业大气腐蚀的桥梁钢和耐海洋大气腐蚀桥梁钢。桥梁钢的成功研发为国家各项设施的落地建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香气四溢,汤汁浓郁,咬一口肉质紧密且细腻。台安炖大鹅,一口大锅里不仅有好吃的鹅肉,还有锅边贴饼子,掰一块蘸着汤汁就一口鹅肉,那叫一个得劲儿!随着镜头的不断变化,腾腾热气间,让人感受到这道菜不仅是一道美食、一种情怀,也是“人间烟火气”的具体表达。

7月下旬,《非遗里的中国》辽宁篇节目组就来到了鞍山,先后走进了鞍山市博物馆、鞍钢博物馆、辽宁雨桐玉文化博物馆、岫岩水巷风景区和岫岩花熙文旅小镇等踩点,并观看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城高跷、省级非遗项目牛庄馅饼制作技艺等,深入了解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并就内容策划、拍摄取景等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8月15日、16日在鞍正式开拍,主要以千山、鞍钢、岫岩等地作为拍摄主场景。辽宁篇节目集中呈现并展示了我省24个非遗项目,其中鞍山非遗项目为老六路太极拳、岫岩皮影戏、海城喇叭戏、海城高跷、岫岩玉雕、北京评书、岫岩农民画、海城牛庄馅饼制作技艺和台安炖大鹅制作技艺等9项。节目的播出引起了全国观众的热烈反响,央视频APP数据显示,共有145.4万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