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前行创一流——记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
梵净云天客户端 2024-09-10 23:19:09

近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千人留学计划”活动在印度尼西亚马哈萨拉斯瓦迪大学圆满落幕。此次学习交流活动为期12天,来自该校农学院、工学院、经管学院、人文学院的10名学生用青春的朝气、青春的激情、青春的奋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一代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深化了中印尼青少年友谊和文明交流互鉴……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8年创办的国立三中江口分校农职部,前身为2002年原铜仁农校基础上组建的生物工程系,2012年系改院正式命名为农学院。


目前农学院开设有畜牧兽医、生态农业、动物医学等7个专业,其中,畜牧兽医、设施农业与装备为国家骨干高职专业。2019年成为国家首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2024年以优秀等次通过省级终期绩效评价。现有教师85人,其中教授17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5人),副教授30人,博士9人,硕士60人,外聘教师139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2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近年来,农学院致力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地方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武陵山区农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党建引领

按群管理创品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对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推动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高校要通过加快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切实形成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带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新局面。


农学院落实“以群建支部,按群强管理”工作,探索“1234”工作方法,即建好“一个支部”,开展“双比双争”,建好“三个一”制度,采取“四项”措施,涌现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侯彦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工作者”高俊波、全省高校党建带头人、全省统战工作先进个人舒高攀等。党总支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专业群党支部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案例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案例最佳案例。农学院党总支被中共铜仁市委、贵州省委授予“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2022年农学院获批贵州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四农”铸魂

人才培养显成效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协同联动,以科研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教育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近年来,农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四农”铸魂为抓手,锤炼学子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特色品质。近年来学生在各级技能竞赛中获奖国家级(含行业)10余项,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1项、省级8项。学生在各类社会活动中获奖省级138人次、国家级96人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学生就业满意率达95%、就业单位满意率达90%以上,培养了一批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罗焕楠、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安文忠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五年来累计为地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00余名,培训青年农场主1000余人,培养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六类人员896人,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课堂革命”

教学改革开新局


高校教学理念建设是对校风、学风的深刻理解,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模式的重新审视,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综合训练。


近年来,农学院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实施“课堂革命”,开发“田舍”教学资源,将自主研发的“雪花牛肉”等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打造校内“校园课堂”和企业“田舍课堂”新型课堂,支撑国家“双高计划”、畜牧兽医骨干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等16个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拥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农业农村部“名课名师”1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课程2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资源课程2门,《畜牧兽医专业标准》等5个课程标准获泰国认证。出版教材17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3部。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拥有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1项。


科教融汇

师资队伍创新绩


高校教师是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要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发展大势,增强态势感知,勇于担当作为,自觉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肩负起科教兴国战略的使命责任,致力于解决创新创造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农学院躬耕田间,立志创新,针对肉牛、生态家禽等特色农产品,开展技术攻关,主持国家级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6个、项目15项、省级34项,在《Pytotaxon》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6篇(其中SCI 12篇、核心期刊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个,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66个,制定《思南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省、市级地方标准3个、企业标准2个,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农业丰收奖三等奖、高职院校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优秀成果案例各1项。



深耕黔东

服务水平再提升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要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大逻辑中找准新方位,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明确新坐标,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中展现新作为,着力提高区域人才供给质量,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动能,厚植区域协同发展沃土,提升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样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与重要使命,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农学院,教师作为省级科特派、市级产业专家、坝区人才技术服务员,长期活跃在铜仁市10个区县的100余个乡镇,200余个村子。通过圈舍会、院坝会,不定期指导等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肉牛、生态家禽、生猪等农业产业链技术服务。服务企业40余家,攻克关键技术难题60余项,累计培训5万人次,真正将论文写在黔东大地。建农技服务公众号、疑难解答QQ群,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教师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牛博士、羊大师、蘑菇教授。多名教师入选贵州省标准化专家库、贵州省科技专家库专家、贵州省非洲猪瘟无疫小区评估专家。


专业影响力扩大,推广应用辐射面广。带动区域中职校农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承办了贵州省职业院校农林牧渔类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入选了中国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现代农民双创培训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牵头生态渔业等2个省级产业链项目建设,为区域内农业支柱产业发展培养了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助推山地现代农业发展,先进事迹被中国高职高专网等媒体多次报道。


海外合作

开创交流新局面


高校海外交流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与国外著名高校及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高校能够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新进展和实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农学院在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及国际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学院以“四农铸魂”教育为抓手,创新“六双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人才培养高地。通过与龙头企业联合开办企业订单班、与政府部门合作培养乡村振兴村干班等举措,学院已累计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21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其中超过60%的毕业生选择在本地就业创业。学院师生还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发挥科研平台优势,针对地方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攻关,服务30余家企业。


农学院通过开展“中文+现代农牧业”海外职业技能培训,对老挝开展培训累计400余人。“中老合作共建‘海外分校’与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四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输出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国际影响持续增强。


此外,农学院创新“一师一班一村一品”社会服务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品牌,有效推动了地方农村产业发展。同时,学院还积极探索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了“三能递进四轮驱动五位一体”的国际学生培养模式,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


农学院的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国际交流合作搭建了新平台。未来,农学院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涉外活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留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不断深入,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声誉‌,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和国际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