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际银行激活数字化转型新动能 写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金融时报客户端 2024-09-09 19:53:43

金融科技发展浪潮下,如何寻找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金融进化之路,是商业银行需要作答的一项重要命题。

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五篇大文章不仅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银行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数字金融,将跨时代革新的数字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并改善金融服务,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引领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什么是数字金融?就我的理解来看,数字金融本身有个内涵逐步扩大的发展过程。”厦门国际银行信息副总监张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银行的工作角度来说,一方面,对内做好数字化转型,促进银行内部运营提质增效;对外服务于做好五篇大文章,提供数字化服务,对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

张宏进一步解释称,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金融是五篇大文章里重要的引擎,可以理解为是“底座”,在数字金融的基础上去服务科技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来到厦门国际银行北辰山科创中心调研,并与数字金融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交流研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眼下,信息技术逐步由支撑业务向引领业务方向发展,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趋势。传统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尤其是在客户需求、产品供给、风险管理、定价机制、业务范围以及全链条经营管理等方面,银行亟需依托数字技术的力量进行深度转型与升级。厦门国际银行已经走在前列。

“一组对比数据,可以最直观地看到我行对于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的重视。”张宏介绍称,2023年度,厦门国际银行金融科技人才占比18.7%,同期国有银行金融科技人才占比平均约5%;近两年,厦门国际银行科技投入占营收比持续超5%,国有银行平均约3.8%。

除了科技投入长期居较高水平之外,厦门国际银行在数字金融方面的突出特点还在于给予数字金融完善的组织保障。

据张宏介绍,在数字金融组织保障上,厦门国际银行有三个数字化转型组织,一是数字化发展与客户旅程转型委员会,负责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统筹组织,主任为行长;二是数据治理委员会,负责数据治理制度、标准、规则决策,主任为副行长;三是科技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科技发展与安全管理战略研究方案制定,主任为副行长。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数字金融已成为推动银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如何更好推动数字技术与银行业务有机融合?

厦门国际银行给出的答案包括两个关键词,一是“裂变”,二是“派驻”。

据介绍,该行业务技术不断深化融合的组织机制从2014年便已开启,从最早的科技部裂变为科技管理部、科技开发部、科技运维部三个部门,走向专业化。此后,厦门国际银行经历了2017年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孵化及奖励机制,2018年敏捷组织改革,2021年建立总行科技派驻分行机制,2022年形成数字化转型工作架构,2023年科技派驻总行分行机制之后,业绩深度融合已成效明显。

“把科技人员派到总行业务部门,或者派到分行业务一线,能够更好地了解需求和痛点,从上到下、从点到面,体系化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张宏强调,一些观点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偏向于系统的建设,但实际上它是体系化的工程,包括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文化的培养、流程的重塑、机制的建设等。

谈及目前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工作,张宏表示,“客户旅程重塑”将是该行的发力重点。“我们希望打破部门墙,不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是打通端到端全流程;打破系统墙,是客户体验直通化、自动化,提升科技系统和创新技术赋能效应;打破数据墙,实现数据共享,客户体验画像可视化、可量化。”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厦门国际银行已经对12条关键客户旅程单笔端到端耗时减少189个小时,单笔流程环节减少201个左右,效益十分可观。

得益于长期较高水平的科技投入、敏捷开放的创新组织机制、高效支持业务发展的金融科技平台,厦门国际银行数字金融成绩斐然。

值得一提的是,该行还将数字金融与该行最大的特色华侨金融相结合,为侨商侨企和海外侨胞提供优质高效、自动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据了解,由厦门国际银行创新打造的华侨金融数智服务平台-“跨境e站通”,涵盖“汇e通”“金e通”“融e通”“跨e通”四大产品矩阵,开辟全新的“国际业务专属频道”,支持企业在线办理各类跨境业务,构建本外币跨境结算以及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生态场景。截至2024年6月末该平台累计业务发生额已突破500亿元,已为超过1000家企业客户提供综合服务支持,助力企业节省各项成本超过5000万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