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 第96期
《老鹰山矿:“三线”中诞生的“春蚕”》
朗读者:吴伟
在水矿集团老鹰山煤矿退休干部孙延海的脑海中,有一部“纪录片”,那是他亲身经历“摄制”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火红和艰辛,见证了老鹰山煤矿在“三线”建设中的诞生、成长。
时光如梭。前不久,孙延海向记者回忆老鹰山煤矿的建设史,不胜感慨。他说,经过近五十年(采访时间)的发展,如今矿区的房屋越建越多,环境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当年的苦累换来了今天的繁荣和幸福,值了!”孙延海说。
1964年初秋,21岁的孙延海从辽宁省抚新矿务局来到贵州参加“三线”建设。
“老鹰山煤矿是1965年开始建设,1970年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90万吨,服务年限77年。”说起老鹰山煤矿,老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1970年,当孙延海来到老鹰山煤矿时,该矿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为了尽快投产,孙延海和工友们以“军事化行动”,自己动手搭建临时住房,他们头顶雨天,脚踏稀泥,平整大地,日夜战斗在工地上。
老鹰山煤矿建成的第一座竖井
“当时我们住的是简陋的油毛毡棚,下雨时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室内经常用雨衣遮盖床铺,用桶、锅、盆等接漏雨。”孙延海回忆当时的工作、生活环境艰苦,是他一生中从未遇到过的。
“当时,听得最多的是‘贵州三件宝’:雨衣、雨靴和棉袄。”孙延海说,那时这“三件宝”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老鹰山煤矿建设之初满地的稀泥,而且又是常年的阴雨天气,所以大伙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三件宝”。
在老鹰山煤矿,随时都能看见这样的标语,听见这样的话语:“身在山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出大力、流大汗,誓为‘三线’作贡献”“早日建好‘大三线’,让党中央放心,让毛主席睡好觉”……处处展现了工作“白加黑”,劳动不计报酬,轻伤不下火线的感人景象。
如今,走进老鹰山煤矿,大门还是那样的简朴,上面斑驳的矿名,让人想起这个煤矿曾经的辉煌。
在孙延海的记忆中,上世纪九十年代方便、干净的瓦斯就已经通到了家家户户,只要扭开燃气炉的阀门,蓝色的火苗就窜了出来,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烧煤方式,比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使用煤气的历史还要早得多。时至今日,高高矗立在老鹰山煤矿办公大楼后面的瓦斯罐依然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
然而,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向纵深推进,老鹰山选煤厂从当年的创业辉煌走到改革的关键路口。那几年,孙延海与老鹰山煤矿的干部职工一起经历改革大潮的洗礼。
曾经在西南腹地、乌蒙山麓创造奇迹的老鹰山煤矿,如何顺应时代大潮再次走向辉煌?老鹰山煤矿的决策者按照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出的“加快改革发展,实施二次创业”,决定对矿区进行技改工程,修建矿山新井口。
鑫源办公室大楼新貌
通过二次创业,老鹰山煤矿积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锤炼了管理团队,形成了较为科学、具有一定特色的管理经验,不仅如此,该矿还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谋划新的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该矿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孙延海说,老鹰山煤矿经历了近50年的风风雨雨,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建成了第一座竖井及办公室、家属楼、职工医院、子弟学校、食堂等附属设施,使广大职工安居乐业,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老一辈“三线”人和老鹰山煤矿儿女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团结进取、拼搏奉献、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结晶,是全矿干部职工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如今,老一辈“三线”人都已光荣退休,且很多已去世,埋在了为之奋斗的这片热土上,但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却永放光芒。
本文节选自:《凉都故事——三线人•三线事•三线情》
如果您对朗读或者播音有兴趣
请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5108581995
邮箱:465526459@qq.com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新闻(民生)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
终审:胡媛
编审:骆启
编辑:吴伟
朗读者 :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