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海城牛庄高中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堂草编课。
当日上午10点,牛庄高中非遗草编社团的师生们,来到位于牛庄镇的黄家草编制品制造有限公司,开展“走进草编艺术·感受非遗魅力”劳动实践课。鞍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家草编技艺传承人李海南亲自展示教学活动,让师生们亲身感受到了非遗草编的魅力。
“黄家草编从选草、破草到焖草、划草等多道工艺都非常讲究,每一道都需精心挑选,同时打鞋里、缠绳、编鞋口、编鞋面、编鞋底、整形收底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也都是紧密相连,可以说透着北方独有的特色风格。”课堂上,李海南先给学生们讲解了黄家草编的发展历史,由浅入深地示范了相关草编技艺。学生们认真聆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增强了大家的文化自信,也激发了大家对草编技艺学习的浓厚兴趣。
讲解结束后,李海南带领学生们进行草编体验。学生们或低头专注地编织,或相互讨论、交流心得,气氛热烈而融洽。不一会儿的功夫,一束束普通的草,在学生们灵巧的手中经过捆扎、编织、修剪、装点等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后,便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福兔、蜻蜓、小鸡,栩栩如生。
“在开学前我就很期待草编课,可以跟同学们一起创作喜欢的作品,没想到一根根不起眼的草,能变幻出千般模样。”二年四班路婉萌同学在草编课上收获颇丰,她表示,这堂草编课可让她对黄家草编非遗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自己会利用课余时间好好学习这门技艺并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海城的非遗文化。
“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沉浸式体验,感受非遗传统美学的魅力,通过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教学产生的教学成果,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沉浸式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牛庄高中校长姚久欢表示,这些教学成果,凝结了师生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是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打造具有“鞍山特色、海城风格、牛庄实践”的文化产品的实践结晶,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以非遗传承人们为标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进一步做好非遗传承保护。
近年来,作为海城市劳动教育特色校的牛庄高中,不断深入挖掘牛庄古镇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底蕴,充分利用大课间和特色课程,在民族文化教育和非遗文化传承上齐头并进,学校先后成立4个校外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立3间学生劳动专用教室,并编纂了《古镇牛庄》《牛庄馅饼》等15本特色校本教材,通过将黄家草编、牛庄馅饼等非遗项目融入学校的特色课程中,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民间传统技艺,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弘扬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情的劳动特色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