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19日,惠州学院义之教“乡韵童心”科普志愿服务队在惠城区汝湖镇长湖小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学生开展“穿梭于科普长河的金色奥秘”系列主题科普课程。
惠州学院义之教“乡韵童心”科普志愿服务队到惠城区汝湖镇长湖小学开展科普义教。
“想象一下,有什么物质既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又像固体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在第一节科普课程中,科普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化身科学老师,先给同学们进行了理论知识的讲授,并详细阐述了非牛顿流体“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独特性质以及正确的制作流程。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科普,但大家的神情中却仍然有着一些疑虑。当老师播放非牛顿流体实验视频时,同学们不由得发出惊呼,十分期待接下来的实验环节。
在复习了实验基本原理与实验操作后,老师们开始给同学们分发非牛顿流体的实验材料。在老师的一步步指导下,同学们将淀粉和水以3:1的比例进行混合,边倒边搅拌。大家互帮互助,很快就有同学成功制作出了非牛顿流体。
在老师的演示下,同学们用小玻璃珠和自己的手指感受非牛顿流体的“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特性:用拳头砸打不烂,但是用手伸进去抓起来却能缓缓流下。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
在成功完成非牛顿流体的实验后,志愿服务队的各位老师带领大家进入了花青素的科普课学习。
老师首先用一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引出了问题: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颜色呢?——这是因为花中含有花青素。志愿者详细给大家讲解了花青素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花青素遇酸变紫红色,遇碱变蓝绿色。老师示范过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将小苏打、柠檬酸、和牵牛花干花相互融合,进行奇妙的花青素变色反应。除此之外,同学们还自己进行实验:将小苏打溶液和柠檬酸溶液混合,结果意外地发现了酸碱中和反应,杯子里咕噜噜冒出了意想不到的泡泡!
惠州学院义之教“乡韵童心”科普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深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希望通过感受科学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文图:惠报全媒体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陈慧霖
一审:李柏平 二审:刘恒志 三审:卢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