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和衔接,记者采访了我市各高中各科一线老师,看看大家对于这个学段跨度的暑假怎么说,学生该如何学才最高效。
对高一学生来讲,高中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显然要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进入高中后,由于对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更高了,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因此,高一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期,高一阶段是学习高中数学的转折点。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
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课本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因此,同学们应从高一开始,增强自己从课本入手进行研究的意识。可以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最后要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好的听课习惯是很重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要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有目的性地记好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
其次,要提高数学能力。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展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
再次,如果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那是一种无效学习。慢腾腾地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最后,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要及时抓住,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必须及时解决,注重实效。
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很有必要。在作业中不但要做得整齐、干净,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必须独立完成。能在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精力集中。
“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高中数学的学习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坚持“两先两后一小结”(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写好每个单元的总结)的学习习惯。
学习要注重反思,练好悟性。老师上课一般都会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如山,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最好的悟性。
总之,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进一步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