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毕业之后能不能留在德赛西威,在这里实习的经历,都会为我找工作加分项。”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龙明政说,得益于学校与德赛西威开展的校企合作,他从大二开始就学习到许多行业发展新知识和实操技术,大三到德赛西威实习很快上手,并参与了企业的三四个项目,如今已能独自完成项目里的单项工作,“这让我更有信心和底气找到一份好工作。”
在就业总量压力较大、“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的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推动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的突破口,不仅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也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惠州各大中专院校立足实际,围绕惠州产业发展需求,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形式和内涵上持续探索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走访:
校园招聘会也是校企交流会
近日,一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场招聘会在惠州学院举办,70余家用人单位携近千个岗位进场,吸引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众多毕业生到场求职。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巫展鹏在现场与多家企业招聘人员进行了交流,并投出了多份简历。“这个招聘会很多岗位都和我们的专业对口。”巫展鹏说,起初他选择这个专业是觉得可以防止“黑客”攻击,非常酷,经过四年的学习他对这个专业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大三之后,学校邀请不少网络科技企业的工程师前来学校开展宣讲,分享工作经验和行业发展情况,再加上大四在企业实习的经历,让他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清晰的规划,有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的他,相信自己“肯定能找到合适、对口的工作。”
参加专场招聘会的企业不少是与惠州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的,他们也希望通过招聘会招到所学专业与企业主营业务高度匹配、具备相关技能的优秀毕业生。
“我们自2018年以来就与惠州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每年都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学校一起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广东安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劲鹏说,此次校企联动的专场招聘会使得招聘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不仅可以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也有助于企业和学校加强交流沟通,开展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
近日在惠州学院举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场招聘会上,不少校友企业回到母校进行招聘,并与母校开展校企合作。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相比“大而全”的综合性招聘会,一些“小而精”的专场招聘会颇受学校和企业欢迎,可以为供求双方搭建更为精准的人岗匹配平台。
4月20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2024届毕业生(第二场)供需见面会,参加招聘的近200家用人单位主要是各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疗机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见面会以毕业生就业需求为导向,特别设置护士、口腔医师、药剂师、康复治疗师、美容师等专业专场招聘会,突出精准对接,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对于学校而言,专场招聘会不仅一次招聘,也是一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交流会。
惠州学院在举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场招聘会的同时,还举办了IT人才校政行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论坛、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专家学者们围绕网络安全策略、AI+大模型等前沿热点,共话新科技、畅谈新思路,还结合计算机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行业趋势提出合理的意见及建议,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的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了顺利推进供需见面会,学校领导多次带队访企拓岗,到惠州市各县(区)卫生健康系统以及各级医疗机构,了解相关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交流,深化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资源。
探索:
创新产教融合模式,让人才培养紧跟产业新需求
促就业,人才培养是重要一环。只有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高的人才,才能更好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走进惠州市技师学院TCL王牌产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高级工班的学生正在进行工学一体化课程学习。大家三五人一队,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设计、建模,以企业项目作为典型工作任务开展一体化教学。
“这些学生今年暑假就可以到TCL王牌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经考核合格,他们就可以直接在TCL王牌工作,实现毕业即就业。”市技师学院制造工程系主任、TCL王牌产业学院负责人金正宾介绍,2022年8月,惠州市技师学院与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建TCL王牌产业学院。学校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设置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技能训练、生产实习环节,有效解决教学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同时,企业派出骨干技师担任学生的实训指导师,手把手开展实操教学,培养的人才一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打通了就业和用工的最后一公里。
惠州市技师学院TCL王牌产业学院的学生在上课。他们在TCL王牌实习结束后经考核合格,就可以直接在TCL王牌工作,实现毕业即就业。
当前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国务院2021年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要强化人才培养就业导向,健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预警机制,增强人才培养前瞻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惠州大中专院校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缩短人才培养与用人市场的距离,促进毕业生就业渠道更加精准和畅通。
4月13日,惠州学院能源与物理学院揭牌成立。该学院由惠州市政府、惠州学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四方共建,致力于服务惠州及大湾区能源(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新能源电池)产业。惠州学院副校长魏晓慧介绍,将打造“学院-专业-课程”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理事会,通过多方协作,促进产教融合,探索构建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的本科专业体系,使育人更贴近社会需求。
“学校日常教学始终围绕市场转,以企业需求为办学导向,与生产一线紧密融合。”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校每个专业都与相关的企业共同开设多个订单班,共同培养行业优秀人才。同时,为提升实训水平,校企共建了一批产业对接紧、辐射带动强、实训效果好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将其打造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与德赛西威、TCL等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置了6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9个试点项目。同时,坚持需求、培养、改革导向,选择了一批有实力,有技术,前沿性并对学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有支撑作用的企业直接建在校园,目前校园里已入驻了雷博尔自动化系统(惠州)有限公司、惠州市汇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构造起“校企同园,教工一体,真实交互”的办学模式。
突破:
校政行企协同育人 “抱团”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校热企冷”的情况。“我们在与企业开展具体合作过程中发现,校企合作部分工作缺乏政府相关政策的保障,且由于学校除了毕业生,能给合作企业带来的‘收益’不多,企业在学生就业方面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的状态,难免缺乏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破解产教融合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的难题?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震认为,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与产业界紧密合作的科研平台、产业学院,吸引企业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要鼓励多学科(如计算机、数学、电子、生物、经济、管理等)进行交叉融合,共同开设跨学科课程和研究项目。“我们学院正在申报人工智能新专业,加上原有的专业,形成软硬结合(计算机)、系统开发(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和算法应用(人工智能)一体化新布局,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橙三角(广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单晓鹏告诉记者,近年来企业与惠州学院加强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接下来我们希望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共塑面向未来的育人模式,不断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共建研发中心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孵化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单晓鹏认为,这样的深度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将为企业注入持续的创新动力。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认为,要探索资源转化和服务转型,与企业共同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积极引入企业、行业专家进校兼职,为企业行业专家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工作室模式带动校企合作开发项目,从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产生经济效益,激发产教融合内生动力。
为更好促进校企“双向奔赴”,记者留意到,在政府相关部门推动下,部分大中专院校开始联合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协会等,“抱团”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尝试在产业与教育链接上,寻求新的突破。
今年1月,惠州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成立,该联合体由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三方牵头,联合100多家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协会等组建而成,旨推动联合体各类主体深入合作,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
今年2月成立的惠州市技工教育联盟,由惠州市技师学院牵头,联合全市技工院校、相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37家单位组建而成。联盟常务理事会会长、市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丘建雄表示,联盟成立后,将从推进融合办学、资源共建共享、技工院校内涵建设和积极开展合作交流4个方面,推动惠州市技工教育与产业需求“零距离”“全链条”对接,为惠州市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惠州市技工教育联盟由惠州市技师学院牵头,联合全市技工院校、相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37所单位组建而成。
文图:惠报全媒体记者骆国红 香金群
通讯员陈珊珊 谢晖晖 骆瑞都 温春伟 李超怀
一审:孙景禧 二审:韩树峰 三审:卢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