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接地气冒热气 “一座难求”频频上演 | 鞍山新闻网

3aa8bae0144f208f6e35d7658c1e1ca.jpg

你印象中的思政教授是什么样的?古板?严肃?教条?那你能想像吗,辽宁科技大学杨洪泽教授的思政课却是“一座难求”,28日,记者走进辽宁科技大学,看看这位传说中的“不一样”的教授到底怎么“不一样”。

记者看到,杨教授的课堂没有照本宣科,各种“知识点”转化为了生活中的小事例,各种网络用语更是高频出现,讲到动情之处,教室里还能响起歌声。教室中除了笔尖沙沙作响,还时不时传来掌声笑声,真的可以说这种思政课还是第一次见到,它热气腾腾,“接地气”“冒热气”。

“要让学生爱上思政课,不是去强制学生,而是要相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思政课要达到两个目标,一个是上天,一个是入地。上天,就是把理论讲清楚。入地,就是接地气。再好的理论,学生不想学也麻烦,所以要用学生喜爱的形式把他们吸引过来。”杨洪泽说。

一名男生是杨教授的“铁粉”,不仅爱上杨教授的课,课下更是会蹲杨教授的直播间,他说“有的时候,我没有课,就来蹭杨教授的课听,像我一样的学生不在少数,所以经常一座难求。杨教授不是把一些理论灌输给我们,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把理论引出来。通过杨教授的课,我能感受到他对历史的尊重,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杨洪泽说,他在现实教学和网络教育中,坚持三个基本准则,一是“听得懂”,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要接地气,把大道理落实、落细、落小,让听者“入耳”才是前提,“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会取得太好的实效;二是“讲得清”,讲道理得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历史说话、用现实说话,让人信服的讲述才能让听者“入脑”;三是“敢碰硬”,要敢于面对大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于错误观点敢于“亮剑”,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听者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真正的思考。

接地气、“敢碰硬”,让自己站在大众的角度换位思考去看待思政课,这是杨洪泽特别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多年来,杨洪泽获得过很多荣誉,比如同时获批“辽宁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和“高校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的教师,比如被评为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手、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等等。但在他心里,这些“闪耀的光环”都不如一个特别的奖项更让他开心,那就是2016年被学生无记名投票授予“辽宁科技大学学生最喜爱教师终身成就奖”。得到学生们的广泛认可,这是教师最为自豪的事。

据了解,近年来,辽宁科技大学不断打造精品思政课堂,开发思政课沉浸式教学。用静态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红色记忆,用动态的影像、话剧等方式,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让学生与历史展开“对话”,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