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护水,兴业惠民——浙江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答卷
2024-03-13 10:10:39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指引下,浙江省委省政府统筹人力财力物力及科技支撑等要素,在深入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持续推动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性跃升、水资源利用方式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全局性优化、江河湖泊面貌根本性改善、水治理能力现系统性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统计数据表明,浙江以占全国2.8%的用水量,养育了全国近4.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6%以上的经济总量。特别是2023年,全省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84.8亿元,新开工47项重大项目,27项重大工程投入使用;水利以工代赈吸纳就业13.75万人,共发放工资32.4亿元……。这些骄人的数据,见证着浙江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的实践成果。”日前,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强力治污,“垃圾河”变身“幸福河”

在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77岁的村委会原主任朱玉堂指着村口的清澈溪水对记者说;过去,村里约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在发展水晶玻璃加工产业,产生的污水、垃圾直接入河,导致水质严重污染,成为“垃圾河”,严重影响了河道水质。2014年以来,依靠上级支持,村里关停所有的加工作坊和养殖企业,并将生活污水纳入管网进行统一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园区建设培育新型业态,保障群众生产生活。从此,河道水质变清, “垃圾河”变成造福居民的“幸福河”。

在与新光村毗邻的大畈乡上河村,村党支部书记陈隆恩对记者说,曾经的上河村污水横流,水晶废渣堆积如山。随着浦江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上河人以建设打造“15分钟亲水圈”为抓手,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依托河湖资源优势。如今,上河村已经成为人气高涨的“网红村”,其中网红堰坝、探险乐园、音乐喷泉等更是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去年游客量超过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3000万元。

浦江县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期枫对记者表示,通过生态治理、“美丽河湖”建设,解决了水生态、水景观问题,浦江县实现了从“水净”到“水美”“水富”的蝶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地处太湖流域的北苕溪(径山段)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全长10.8公里,是径山镇的母亲河。过去,这里水患频发,岸线荒芜杂乱,蓄禽养殖严重污染了河道水质。

“实施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保供水、排涝水、抓节水)以来,经过系统治理,北苕溪河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余杭区林水局四级调研员杨广博对记者表示。

在径山镇小古城村,村党委书记林国荣介绍,在镇财政3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村里实施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将过去的污水变成了清水,死水变成了活水,极大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促进了生态价值转换。

在小古城村走访期间,记者看到杭州茗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年创客金汶斌正在组织人力在清澈的湖面上做网络直播。金汶斌介绍,2016年以来,公司投入资金3800万元,流转2800亩荒地,发展露营、民宿、电子商务等业态,效益良好。

“良好的水环境夯实了秀水经济的根基,好山好水更是带动径山乡村旅游热。2023年,径山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197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径山镇镇长宓鹏远对记者表示。

如今,北苕溪成功创建为浙江省美丽河湖,《余杭区径山镇以治水促产业转型升级打通“两山”转化新路径》入选省“五水共治”助力共同富裕成果案例。

防洪保安,水网建设先行先试

站在松阳县黄南水库大坝上,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增伟指着库区清水对记者表示:“2022年,这里遭受了严重的旱情,得益于水网工程科学调度,全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了保障,将旱情造成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陈增伟说,松阳县共有河流982条1873公里,松阴溪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浙西南最大的山间平原——松古平原,松古平原田开阡陌,圳渠交错,周边有十余条支流,呈“非”型汇入松阴溪,支流上建有十余座水库,具备建设水网的优越自然条件。为构建“大水网”,他们结合松古平原水资源通道工程、新处水库等水源调蓄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及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松古灌区灌溉一体化工程等建设,连通松阳主要河流、水库、灌区,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空间均衡、量质并重、城乡均等的大水网。

在水网建设进程中,松阳县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实施水利工程资产盘活出让,变资产为资金、变存量为增量;开展灌区“取水贷”试点,破解灌区类项目的资金筹措难题。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融合,实现“城乡同管”。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推行代建制、项目管理总承包、工程总承包等模式,推广全过程咨询,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因水而兴,文旅融合产业富民

在钱塘江上游衢州市柯城区石梁溪畔的石梁镇麻蓬村,记者看到浙江静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慧忙碌的身影。他一方面带领员工对承包的土地进行疏松,一方面组织人员采购优良稻种和虾苗,准备在春分时节开始规模化种植生产。

吴慧对记者说,近年来,随着石梁溪水生态环境改善,在政府的支持下,公司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从当地农民手中流转800亩土地,通过综合治理,实施水稻、小龙虾、螃蟹等农作物共养模式,每亩年产值达到1.26万元以上,效益良好。

石梁溪发源于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杨梅坞,流经七里乡、石梁镇,在衢州智慧新城汇入信安湖,主流长33.3公里,流域面积109.6平方公里。作为浙江省河湖全流域、生态化治理的先行者,石梁溪与庙源溪一道曾被誉为“最美两溪”。

柯城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龚晓对记者说,2022年以来,在财政部、水利部大力支持下,当地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在此基础上,柯城区全面贯彻“水利+”理念,率先推进河湖治理从美丽向幸福的迭代升级,吸引了衢州奥陶纪四省边际高空极限运动体验基地、国瓷文化园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将石梁溪打造成一条水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富民之河。

治水兴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日前,李锐厅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指引下,全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治水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治水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浙江治水崭新境界。

在节水优先方面,浙江的“节水优先”是置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框架下的重大议题。10年来,浙江省GDP翻番、常住人口增长700多万,用水总量反而下降了12%,累计减少污水排放量约180亿吨,节约水资源236亿立方米,撬动水资源供、用、排等环节节省成本超过6000亿元。与2014年相比,全省单方水创造的GDP从200余元上升到近500元,效益是原来的近2.5倍;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从300元上升到800多元,是原来的2.7倍。与此同时,全省高质量推进全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数量和覆盖率均列南方省份第一,实现了节水减排、节水增效、节水惠民。

在空间均衡方面,浙江聚焦区域协调,走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发展新路。10年来,钦寸水库、朱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以及千岛湖配水、浙东引水等引调水工程陆续建成,初步构建“西水东送”的输水格局,全省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70亿立方米,高标准保障供水覆盖人口增加6倍。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进一步完善,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超90%,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从根本上破解了吃水难题,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在系统治理方面,作为河长制的发源地,浙江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坚持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等相结合,系统治理河流2.6万余公里,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5077平方公里,“牛奶河”“垃圾河”蜕变为“清水河”“美丽河”。2023年,浙江率先开展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加快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新格局,“美丽河湖”催生“幸福经济”的范例在浙江各地竞相涌现。2024年春节期间,全省举办滨水活动310次,滨水旅游人数达397万人次,带动消费约26亿元。

在两手发力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利事业。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浙江发展的底气在体制机制创新。10年来,浙江完成全社会水利投资6004亿元,其中市场化融资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23年,全省水利融资规模超400亿元,市场与政府投入比首次达到1:1。绿色金融助企服务两年来签约“节水贷”268亿元,受益实体小微企业超3000家。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改革在全国率先破局,水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水利发展生机活力不断增强。

(李存才 邢云 万国强 蔡麒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