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叫响“厚道荆门”彰显城市人文精神 | 九派通

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2023年11月,我市提出结合“长江谷文明 荆楚新门户”,叫响“厚道荆门”,彰显城市人文精神“。厚道荆门”,是荆楚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忠厚的奉献情怀、宽厚的开放品格、憨厚的向善本色,以及荆门产业雄厚的励志宣言。如何叫响“厚道荆门”,进一步彰显城市人文精神?本报特邀请了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专家、学者、部门负责人、市民等进行了访谈。

孙 军

“厚”植文化土壤 收获民之称“道”——市人大代表、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 孙军

“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对此感受颇为明显。”孙军认为,荆门致力于厚植文化土壤,打造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公共文化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备受称道。这正是“厚道荆门”的具体体现。

从环境优雅、馆藏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新馆,到焕然一新的国家3A级景区博物馆新馆,从群众艺术馆的公益课堂到活力四射的体育运动场馆,政府持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创建更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文化场馆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供给,成为市民的“文化之家”;各级公共文化机构通过“送文化”和“种文化”,打造了“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文艺演出团体开展的艺术巡演,将文化惠民福利送到市民“家门口”;以“文化惠民活动”为引领,群众自编自导并参演的“社区文化节”“农家乐文艺比赛”等品牌活动覆盖城乡。

政府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宗旨,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也厚植了荆门人文精神培育的土壤,让城市空间充盈文化之风,赋予了荆门更加深厚的文化气质。

孙治斌

“厚道荆门”体现尊重自然生态的思想理念——市人大代表、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孙治斌

“厚道荆门”是荆门人文底蕴的表现,它不仅彰显了荆门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展现了本地人诚信友善的精神品质,更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生态的思想理念。

“厚道”暗含尊重自然的思想理念,一个厚道的城市必然具备强烈的自然保护责任感和担当。荆门的山水景色优美,自然资源丰富,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近年来,荆门一直注重环保工作,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中心城区PM2.5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三。绿色发展是城市要面对的课题,我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厚道是一座城市的宝贵品质,用厚道评价一座城市是对它的历史文化、社会秩序、道德风尚、绿色自然等多个方面的认可。这样的城市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谐与美好。今后,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将继续致力于组织环保志愿者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普及、生态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凝聚起全民共治的合力,为推进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碧水蓝天·生态荆门”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严勇

彰显“厚道荆门”文化品牌正当其时——市政协委员、市社科联副主席 严勇

城市的人文精神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当前,荆门正全力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让“厚道荆门”城市人文精神进一步彰显正当其时。

要倾心挖掘丰厚的文化底蕴。荆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要发挥社科、高校、党校等智库作用,梳理荆门文脉和荆门文化符号,通过书籍、动漫、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推介。加大“世界上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的研究与普及力度,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

要倾情弘扬宽厚的精神品格。“厚道荆门”是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尤其是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精神是对“厚道荆门”城市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大力弘扬大柴湖移民的“舍小家顾大家”,十万民工修建漳河水库的“战天斗地”,“三线”建设工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精神。大力宣传中国好人、荆楚楷模、荆门好人等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全面、真实、立体展示厚道荆门人的形象。

要倾力构建雄厚的产业体系。荆门因工而立,因工而兴。省委赋予荆门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重任,正需要全市上下倾力做大、做优、做强产业体系,蹚出一条具有荆门特色的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汤学锋

“厚道荆门”是基因传承,更是文化创新——政协委员、荆门市博物馆馆长 汤学锋

厚道是一种源于历史沉淀的宽博胸怀,厚道是一种植于文化土壤的拙美气质,厚道是一种基于一方水土的淳朴民风。

“厚道荆门”源于历史沉淀。自人类使用工具以来,荆门之域历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至今。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养于此;从屈家岭文化时期延续至今,人们生产生息,瓜瓞绵绵,谱系清晰,脉络分明。

“厚道荆门”植于文化土壤。屈家岭稻作文化独步长江中游地区;权县设治,开创荆楚历史第一县;苏家垄“曾仲斿父壶”被列为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郭店楚简“震撼了整个知识界”;唐代盛津,南北会通;宋代边陲,御敌抗侵;象山心学,心理合一;明清书院,泽被后世。耕读文化赓续发展相沿不辍。

“厚道荆门”基于一方水土。北枕秦岭余脉,南临大江长湖,西有沮漳流泽,东有汉水行舟。自古以来,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劈波斩浪,以治江河。承大山之厚,悟大江之道。僻处荆山大洪山,厚朴且道义;临靠江汉沮漳水,灵秀而睿智。民风多淳朴,厚道第一流。

“厚道荆门”是基因传承,更是文化创新,文以载道,厚德待人,海纳百川,开放迎新。

黄俊杰

荆门的“厚于道”和“厚之道”—— 荆楚理工学院科技处副处长、教授 黄俊杰

“厚道荆门”中“厚”与“道”是两个核心关键字。这两个字的内涵,一个是“厚于道”,一个是“厚之道”。

其一,厚于道。从荆门的历史文化来看,这座城市厚于道家之道、儒家之道、兵家之道,以及红色文化的传统。春秋时期的老莱子以“孝”著称,融合儒、道,奠定了荆门这座城市的文化根基。荆门在历史上是军事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厚于兵家之道。关羽、尉迟恭、岳飞等都曾驻守、拓关、征战于此。荆门还有着丰厚的红色传统。有知名人物如开国将军陈士榘、邓家泰等,也有红色八角街、仙居红九师政治部旧址等诸多红色遗址。

其二,厚之道。就荆门的城市与市民品格来看,这座城市有着厚朴的民风,市民有着淳厚的个人修养。这里的老百姓待客以诚,往往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客人,而自己却省吃俭用。这里的人们崇尚品德、重视学问。近些年来,荆门也走出了不少优秀学子。他们延续着荆门的文脉,也是荆门未来的希望。

“厚于道”与“厚之道”共同构成了“厚道荆门”的精神内涵,既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倡导,有利于荆门进一步形成宽厚包容、忠厚诚信的城市风气。

桂柯

“厚道荆门”体现了荆门原创独有的“道”——中共荆门市委党校教育长、副教授 桂柯

道,行之始,原本是人行走所依凭的途径,延伸为做事、处世、治世所遵循的方法、规律、原则等。五千多年的荆门历史文化不论是在对世界的认知上,还是在中华文明的塑造上,又或是在国家治理体制上,都贡献出了荆门原创的、独有的“道”。

一是宇宙运行之道。《太一生水》为我们展现出先秦哲学史上一套最完整、最精致、最独特的宇宙生成论。二是农耕文明之道。屈家岭遗址是长江流域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稻作农业所培育的社会组织性,造就了中国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态,形成了中华民族区别于游牧民族、海洋文明的文化心理结构。三是国家治理之道。“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开始形成与周王朝分封制完全不同的政权管理形式,经秦朝完善成“郡县制”,为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四是学术创新之道。老莱子在荆门创立并传播道家思想,陆九渊在荆门践行心学思想,不仅仅塑造了荆门的精神根脉,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标识和文化基因。五是通达四方之道。从春秋时期的云梦通渠到如今的江汉运河,从荆襄古道到如今的高速高铁网络,无不彰显着“荆门九派通”的地理区位优势。


梁飞

诚实守信是“厚道荆门”的亮丽底色——市发改委四级调研员 梁飞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企业无信,难求发展;社会无信,人人自危;政府无信,权威不立。诚实守信,正是“厚道荆门”的亮丽底色。2021年,荆门在全国第三批信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实现首创首成,是湖北省5个申报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城市中唯一获批的城市。在国家城市信用监测月度排名中,荆门也持续多年保持在全省市州的前3名。

近年来,我市以诚信宣传教育弘扬诚实守信传统美德;以评选发布诚信人物、企业、示范街区和经营示范户,选树诚信标杆。建立信用信息平台,与市大数据、省信用信息平台互联共享,实现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创新开展“信易批”“信易贷”“信易游”等“信易+”应用场景;定期发布守信失信“红”“黑”名单和联合奖惩案例;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处处受限”。

诚信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我们将按照国家信用示范城市要求,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让诚实守信成为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扎实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荆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信用示范城市,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助力,为“厚道荆门”建设添彩。

“厚道荆门”向善而行——退休教师、市义工联党委副书记 胡继芳

彰显“厚道荆门”城市人文精神,需要营造友爱向善的社会风气。若市民都能秉承崇善向善、豁达感恩的优良传统,那么这座城市也就具备了厚道的城市气质。

“厚道荆门”体现了人的友爱向善品质。向善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一是行善传善。于个人而言,做义工十多年来,我和其他义工朋友们一道把爱心、善良奉献给许多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关爱,有的甚至从此改变了命运。与此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来自他人的善意,爱心实现了传递。由此,我们感受到了向善的力量。如果大家都能以这份善意对待他人,荆门这座城市将更有温度,我们的社会幸福指数也会更高。二是厚道家风的传承。好的家风可以影响几代人。从家庭、亲戚、朋友,甚至到邻居、同事,大家都能以一颗真诚的心来交往,让厚道的人文精神不断传递,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弘扬遵纪守法、诚信友善的道德风尚,社会就能形成向善向上的风气。三是懂得感恩。拥有感恩的心方能理解行善的力量,懂得感恩就会传递善意、延续善行。


稿件统筹:张冬梅采写拍摄:周围 王茜 郑波 张彩云 王鹏飞 袁野 姜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