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攻坚之年,是荆门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突破之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应“坚持以人为核心,着力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新一年荆门发展的主攻方向、路径措施、重点任务。如何贯彻落实报告精神,推动城市和产业双集中高质量发展?出席荆门两会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现予以摘登。 (访谈排序不分先后)
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示范镇建设
市人大代表、沙洋县沙洋镇镇长 张澍
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示范镇建设。
着力产业培育创特色,全面吸引人。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加快推动理念更新、动力转换、模式转变、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以产业链招商做实特色园区,以供应链平台完善产业生态,以集群发展壮大产业实力,吸纳更多县域内和周边县市人口到城区务工创业,实现人员集中流动。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着力发展城郊村蔬菜种植、直播电商、民宿经济、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等产业。做强县城商贸服务业。持续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做实“解稳促”活动,加快市场主体梯度培育。
着力资源配置强功能,全力留住人。以“15分钟便民生活圈”、完整社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出门就是生活”的宜居空间。一是在城市更新上下功夫,推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上下功夫,保障居民宜居宜业。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满足居民文化需求。
培育地域品牌,实现差异化发展
市人大代表,京山市温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苏钊
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荆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答之题。京山市在打造文旅大健康区域消费中心的征程中,突出发展“网球+”产业,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链培育和网球小镇建设,提升人口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明优势,定方向,大招商集群大产业。持续做优中国(京山)网球节、中国村网等精品网球赛事,积极申办全国大学生网球联赛、一带一路国际网球邀请赛,放大网球品牌效应,制订网球产业链招商地图和行动计划,健全网球产业链工作机制,集中主要精力引进龙头型、品牌型企业和项目,达到“引进一个、辐射一片”的目标,打造百亿网球产业集群。
强功能,提品质,新城区集聚新市民。围绕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进新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网点配套建设,实现以产聚人、以城留人。重点加快产业项目周边微循环路网建设,构建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推进“一河两湖三山”自然生态公园建设,完善山地休闲节点配套,提升城市品质;全面加快京山古城、汉口学院二期、湖北省网球学校及全国网球训练基地等产业项目建设,增强人口吸附能力。
凝共识,优服务,快行动推动快发展。紧盯京山古城、温泉酒店、京网汤集等20个重点招商项目,坚持主动靠前服务项目,全过程实施推演研判,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水、电、路、气等要素保障,全流程加快推进项目洽谈、签约、供地、投产闭环服务。
聚焦“农文旅”,擦亮“屈家岭文化”金色名片
市人大代表,屈家岭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易俊洲
市委提出“长江谷文明”既是对长江文明的传承发展,也是赋予“屈家岭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使命。我市应持续擦亮“屈家岭文化”金色名片,奋力打造屈家岭“长江谷文明”示范区。
着眼农业变强,推动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厚积成势。发挥国有土地优势,着力建设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紧盯500强企业招大引强,高标准建设食品工业园区,打造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农机装备先进制造产业,加强产业互联网建设,完善物流电商配套设施,推动平台经济发展。
着眼文化变现,推动“农文旅”在深度融合中乘势而上。用好用活4A旅游景区,联动周边旅游资源,形成集考古研学、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产业园。加快梅花鹿智慧康养小镇等项目落地,推动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遗,实现文旅康养产业突破发展。加大“屈家岭文化”保护利用力度,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要节点。
着眼城市变靓,推动农谷小镇在建设治理中提升能级。主动谋划高铁时代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探索农场背景下就地城镇化落实举措。出台房地产健康发展政策,加快高铁连接线建设,吸引人口回流;加大民生项目建设力度,增强中心城区承载力;抓实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旧城更新工程,严格国土空间管控,持续优化中心城区风貌,打造智慧、韧性、宜居的农谷小镇。
加快锂电小镇建设提档升级,实现产业兴城
市人大代表、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周红艳
2023年,亿纬动力超级工厂、锂电小镇项目启动建设,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产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在亿纬动力带动下,荆门高新区·掇刀区集聚了23家锂电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形成集聚集群发展之势。
亿纬动力作为荆门锂电产业“链主”企业,辐射中部地区高校和优质企业,对人才、产业汇聚荆门发挥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要实现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产城发展深度融合,完善产业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加紧锂电小镇建设提档升级,实现人才兴城、产业兴城。
在企业快速扩能的情况下,保障货运物流通畅尤其重要。在宜荆荆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锂电池产品、原料往往要通过公路、铁路、海运联运才能到达目的地,推进货物通道提质扩能、高速公路加密扩容势在必行。如果能够数据互通、减少审批程序,将为企业物流运输降低大量成本。
推动锂电产业集群抢占中部地区发展高地,政府在产业规划培育中担当重任,要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做强优势产业,不断强链补链。
围绕城市和产业集中发展,地方政府应利用锂电产业中链主企业的“头雁”效应,研究出台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
以产教融合为产城融合增动能添活力
市政协委员、钟祥市志强职业中学副校长 张琰
双集中工作的内在要求是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载体,做到人才与产业融合,以产业聚集人才,突出以城留人、以产聚人。
当前,我市共有1所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12所中职学校,在校学生5.4万人,对接荆门“4211”产业体系,聚焦荆门12条重点产业链,分别开设专业32个和25个。让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有效转化,助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做好产教融合文章是关键。
探索产教融合园区建设模式。在产业区或产业聚集地规划时,以两所高校为轴心,以荆门主城区为圆点向县(市、区)的职教中心、工业园区辐射,开设分校或校外班。在新建、搬迁扩建职业院校时,统筹考虑职业院校中高职一体化特色与园区的专业契合度,并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其职业院校建设,打造中高职贯穿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落细落实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支持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高等院校与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开展办学试点。建立高职与中职层次分明又互为联系的产教融合评价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强化产教融合政策扶持,减轻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成本支出。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企业实践和教学研究,打造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产教融合型示范专业。引导职业院校引企入校,建立产业学院,推进产业课程进校园,深化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改革。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赋能城市创新共治
市政协委员、民盟荆门市委会委员、荆门社区网总经理 陈红晓
城市高效运行的背后,是信息化技术的助力。近年来,我市积极实践信息化新一代技术,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数据统筹服务,为向“智慧荆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逐步进入深水区,百姓的需求被放大至管理者的面前,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为现实之需。
突出便民惠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早见实效。智慧城市建设需关注和加强其在民生、社会管理、交通运输、医疗、环保、食品安全等关键行业的应用,制定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依托城市大脑中枢平台,找准惠民“小切口”项目上线智慧应用或场景,助推智慧城市建设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以“小切口”惠及“大民生”,让市民能真真切切感受到。
实行管运分离,激活智慧城市建设内生动力。引入有丰富运营经验的数字科技企业,组建本地化数据运营公司,探索创新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长效运营模式。强化专业运营和监督,加强数据要素运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开展长效运营评价。
开展全民培训,提高智慧城市感知能力。结合智慧城市民生相关的应用在普通市民中开展普及教育;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等社会管理服务人员,结合部门职能定期开展前端性、专业性、应用性的信息技术培训。
主动培育培养产业工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市政协委员、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杰
产业工人作为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影响产业构建和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对成熟的产业工人需求日益增长。企业要高质量发展,需在主动培育培养产业工人方面做更多文章。
集中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产业工人是支撑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现阶段,政府招商引资的速度与人才培育的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大多数企业在进驻后,存在无法招到“熟手”问题,只能通过老带新来培育属于自己的产业工人,这无形中消耗了大部分时间。如果政府能针对企业园区特点,与职业院校、高校达成深度合作,开设相关专业的培训,既向学生传递产业工人有奔头、有地位的信号,解决学生及社会劳动力的高质量就业问题,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孵化器”作用。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从培养新型产业工人的大局出发,完善以支持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院校成为产业化工人的“孵化器”,为我市企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持续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针对技能偏向型就业带来的就业不平等和可能出现的就业极化现象,加大对中低技能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稳定不同技能劳动者就业。加大对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对面向重点行业关键岗位人才培训的社会机构给予补贴。
加快建设汽车小镇,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市政协委员、民建荆门市委会副主委、荆门市庆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德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各地纷纷掀起汽车小镇建设热潮。荆门市凭借独特的产业优势,规划建设汽车小镇,旨在打造一个集宜居环境、汽车产业于一体的创新发展典范。荆门汽车小镇以长城汽车为龙头,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已逐步形成集聚效应。在此基础上,我市还着力打造“华中锂电之都”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使荆门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我市正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汽车小镇建设方案。
根据荆门市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确立汽车小镇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如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发挥长城汽车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壮大汽车产业链,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设立研发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荆门汽车产业竞争力;加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汽车小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政策咨询、人才培训、市场推广等,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展览、赛事等,提高荆门汽车小镇知名度,扩大市场需求;在汽车小镇建设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产业集中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集群经营销售,提升汽车小镇竞争力。
采写:张爱华 袁敏 龚小强 方哲 图片(部分)拍摄:张彩云 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