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0多年没做了,看来咱这老手艺还没丢!”4日,从窑中捧出一件件还带着余温的陶盆、陶罐,看着乌青中泛着油黑的光泽,李宪成对兄弟李宪林说道。为了验证,李宪林又整个人站在陶盆上用劲踩了踩,过硬的质量让老兄弟二人露出欣喜的笑容。
说起这制陶的手艺,李宪成、李宪林那可是脸上泛光、眼中有神。两人是堂兄弟,均已年过七旬,他们从小就是看着爷爷烧陶长大的,爷爷说这手艺是祖传下来的,在清初闯关东时,当走到现在台安县西佛镇西北村这地儿,发现辽河千百年沉积下来的土壤细腻、粘性强,特别像家乡烧陶的土,于是就此扎根,世代以烧陶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成立集体窑场,烧制各种生活用品,当时西北村的黑陶用品遍布台安、辽中等地,“西佛瓦盆窑”在当地有响当当的名号,是名牌和品质的代言。李宪成、李宪林兄弟跟着长辈在窑上工作,逐渐掌握了这门祖传手艺,那时他们还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想起当年的风采,两位老人眼中泛起光彩。后来随着搪瓷、不锈钢、塑料等材质工业制品的流入,黑陶生活用具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瓦盆窑”解散。
如今,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提高,以及传统文化的回归,村里在讨论发展村集体经济时,觉得应当恢复“瓦盆窑”,让这项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当村里找到李宪成、李宪林两兄弟时,两个人既兴奋又有些犹豫,这丢了40多年的手艺还能捡起来吗?万一干不好可咋办?在村领导的一再鼓励支持下,老人打消顾虑,重新恢复“瓦盆窑”。
说干就干!他们从砌窑开始,挖土、晒土、浆土、闷土、和泥……一道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光踩泥就前前后后踩了12遍,这样才能让陶泥柔顺绵软,手工拉胚、修型,细致而谨慎,然后是耐心地阴干,入窑烧制的火候至关重要,老人小心翼翼地精准掌控着火候。当开窑捧出一件件成品时,年过七旬的老人脸上绽放出笑容。
烧制成功给众人带来了信心。西北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何福表示,黑陶是西北村传统优势产业,现在挖掘并恢复消失了40多年的手工艺是义务,如何让它重焕光彩是责任。为此,在试烧之初,就摒弃了缸、瓮等陈旧大型器具,而突出小巧精致的特点,以制作茶壶、茶叶罐、酒壶、花杯等为主。“我们还要加大扶持力度,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同时融入更多的地域符号和文化元素,将更具时尚感的辽河黑陶打造成新的文化名片,再通过网络进行推广,让传统手工艺插上现代商业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寻求新突破,让大家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