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绿色金融与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全球论坛成功举行
金融时报客户端 2023-11-22 16:24:03

2023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全球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主题为“绿色金融与治理:从承诺到行动”。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联合主办,财政金融学院和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承办,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协办。来自中国、新加坡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专业人士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叶康涛和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务长Timothy Clark(柯莫西)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强主持会议。

叶康涛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涵盖了绿色金融规划、实践和持续性发展的全周期要素,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具有积极意义。在绿色发展领域,新加坡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与中国的“双碳”目标一致,通过共同推动中新双方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建设,有望推动亚洲乃至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Timothy Clark(柯莫西)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主题为“绿色金融与治理:从承诺到行动”,要求各界重新思考传统学术研究范式。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就要聆听来自学界、决策层、商界等不同观点和态度,交流思想,从各自经验与实践中提炼有价值的观点,真正做到政、学、企联盟,挖掘各界资源,提高整合能力。今后,新加坡管理大学将继续鼓励创新创业,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以及陆续在重要亚洲城市雅加达、曼谷等地设立的海外中心,增进各界联系,努力搭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沟通之桥,为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全球挑战提供有力的跨学科见解与解决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蓝虹以“绿色金融与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治理”为题发表演讲。她强调,目前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气候危机治理和生物多样性危机治理,绿色金融是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工具。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显示全球碳中和行动的紧迫性,中国的绿色金融政策和行动正在发挥巨大作用。在绿色金融政策方面,央行不仅将绿色金融指标纳入银行评估体系,推行绿色金融债的单独审批制度,加强再贷款工具在绿色金融中的应用,并创造性推出专门针对气候危机治理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2022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高达22.03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一。央行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政策也推动着碳中和债券的发展,2022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位列全球第一。碳保险等金融工具的发展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发展保驾护航,全国和区域碳金融市场逐渐成熟,并建立了自愿碳交易市场。绿色金融也是生物多样性危机治理的必要工具,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进行了工具和产品创新以适应生物多样性金融的融资特点和需求,并开发出了碳汇+生物多样性等创新绿色金融工具。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梁昊以“绿色金融:机会与风险并存”为题发表演讲,他提到传统绿色金融逻辑存在着缺陷和风险,需要积极践行转型金融,提供更加有效和包容的金融支持,促进更多经济主体参与低碳转型。传统绿色金融的思路是向绿色企业提供资金的同时也限制棕色企业融资,这可能使棕色企业的能源效率下降,反而加剧碳排放。因此需要借助转型金融,为棕色企业制定和执行低碳转型的目标和计划,提高能源效率并减少碳排放。向棕榈油行业提供贷款的实际案例也印证了转型金融的重要意义。虽然转型金融目前仍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但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态势,中国和新加坡组建的绿色金融工作组已经加入了双边合作的行列,这将带来新的机遇。

AIIB(亚投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部负责人程章斌(Jang Ping Thia)以“绿色金融的承诺与治理”为题发表演讲,他从四个方面讨论了转变治理和政策对净零排放和绿色金融的重要性。程章斌指出,首先,各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净零排放的承诺,但实现速度仍不够快,未来需要改革国家机构、提高国家能力,使更多私营企业和投资者能够参与进来,并在整个净零排放的价值链上相互协调。其次,净零排放的实现需要结合碳定价和一系列政策举措,碳定价能够为其他干预措施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再次,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需要进行更多转型,这对于净零排放的转型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市场承担了再分配和创新的角色,而治理的背景也会因地而异。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