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黑龙江大学现代俄语理论与实践教师团队入选。系列报道《教师风采录》今天推出《走近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向下扎根 向北开放
八秩风华耕桃李 一生埋头挺脊梁
“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的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这是黄大年生前追忆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时在朋友圈留下的“黄大年之问”,是带着科学烙印的“灵魂之问”,是坚守毕生信念的“人生之问”,更是超越历史引力的“时代之问”。从此缘起,关于初心、关于奋斗、关于追梦,一代代人的故事铅华洗尽、长卷舒展。
他们,从黄土洞窑中走来,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从白山黑水中走来,在俄语研究领域庄重写下“黄大年之问”的历史答案。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根于延安,源于抗大,82载红色精神赓续传承,为新中国发展输送了大批政治上忠诚可靠、业务上娴熟精湛的俄语人才。黑大俄语奠基立业开辟“中国俄语教学根据地”,矢志奋斗开拓空前道路,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本科俄语教育体系,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完整本-硕-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几代积淀,造就了“金师+金课+金作+金服务+金口碑”的俄语专业教学品牌,人才培养和俄语研究享誉国内外。
在俄语研究的浩瀚银河下,个人终究是渺小的,集聚团队力量方能行稳致远。他们不只是一个个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的教育者,而是一群笃定初心、执着追梦的奋斗者。回顾过往、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他们被这样命名,也被这样赋予时代使命——现代俄语理论与实践教师团队是国家对俄高端人才的培养者,师德师风的示范者,俄语研究的大成者,俄语教育的引领者,理论创新的领跑者,服务国家的奉献者,国际交流的先锋队,中俄民间外交的生力军,国家对俄战略、向北开放的排头兵——他们是俄语研究、俄语教学领域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
团队在日常教学中负责讲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理论深厚有致,呈现新颖入胜,令人获益匪浅”是历届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团队由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孙淑芳教授领衔,团队内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专业一流的团队核心、义无反顾的不懈追求成就了黑大俄语人广为称道的辉煌事业和传奇佳话。
立师德,树典范
甘为孺子育英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的核心在于立德,要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调动他们学俄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心里,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温情与关爱。”俄语学院党委书记黄东晶对学生的爱贯穿始终。他们秉承黑大俄语“爱生如子”的教育理念,将生活变成课堂,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他们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更是学生生活的领路人。“孩子们”在他们身上学会严谨治学、求知若渴,学会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学会谦逊为人、热爱生活。他们既是学生口中严谨而亲切的恩师,又是温柔而有趣的“孩子王”,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妈妈”。学一门新的语言就好像孩提时代牙牙学语,一音一顿,一词一句,他们记得每一个学生发音的特点,很多时候,语音语调一听便知,这成为他们和学生之间独有的“默契”。他们反复地给学生示范、纠音、练习,但仍旧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他们始终坚持用爱国奉献、矢志报国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带动周边的教师同仁们,尤其是激励和引领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优秀教师。团队中的主要成员都是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员,其中1人获“龙江最美人物(教师)”提名奖,4人次获得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所在院系荣获黑龙江省师德先进集体。他们还是《新时代俄汉大辞典》的新生代编写者,2017年,团队获评为“感动龙江”年度群体,老一辈辞书人的钻研精神和新一代辞书人的传递热忱融汇交织,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大辞典精神”传遍北疆,走向全国,面向世界,成为黑大俄语人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和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
育桃李,为国家
时代需求做领航
他们始终保持抗大传统,对学生实行严格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实行小班制、轮流授课制、班主任制、早晚自习制度等措施,培育和弘扬优良学风。他们也曾苦恼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成效,为此他们多次讨论,反复打磨,精心设计,最终通过打造第二课堂,带领学生来到伏尔加庄园切身体会俄罗斯文化,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使学生们深受文化熏陶,为俄语教学打开了一扇“窗”,学生连年荣获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一等奖等高水平赛事奖项,每年都有学生走进外交部的“殿堂”。
“作为黑龙江大学优势学科,我们秉持着俄语学科特色,与法学、历史、考古学、机电、经管国贸交叉融合,同时打造‘俄语+国际新闻’微专业,努力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俄语学院院长孙超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他们致力于培养国家急需的复合型俄语人才,建设国务院试点学院,担负起时代重任,为新时代俄语人才的培养默默耕耘,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语教师提出的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扎实学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经过几代黑大俄语人呕心沥血,黑大俄语在国家A类外语学科中,本硕博招生数量全国居首,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完成3套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主编全国研究生“三进”教材《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俄翻译教程》,形成鲜明的黑大俄语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完备的本科、研究生课程和教材体系。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1项,国家首届优秀教材建设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获省首届优秀教材建设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青年教师徐美玲荣获全国“教学之星”大赛(俄语)总决赛二等奖。
钻理论,深思考
中俄语言集大成
“俄研中心聚焦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着眼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前沿,服务国家、地方对俄经济文化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努力发挥我国对俄研究‘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的作用。”俄研中心主任叶其松对俄语研究的未来方向和应有作用信心满满。几十载春秋,多少星月轮回,他们在俄语研究领域忘我深耕,研究室里的灯每晚总是最后熄灭,换来的是黑大俄语在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方面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俄语体学研究受到俄罗斯科学院顶级刊物的刊载和俄罗斯语言学界的高度评价,在学界树立起俄语语言学黑大学派的鲜明旗帜。
他们总说要“再快一些、再多一些、再深一些”,默默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俄语研究事业,团队成员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20余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百余项。张家骅教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语言学大百科词典翻译工程》首席专家(2020年结项,等级优秀),著作《俄罗斯语义学:理论与研究》2000年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06年获普希金奖章,2019年获评为“中国俄语教育终身成就奖”。进入新时代,团队成员发力对俄智库建设,每年为国家献言献策,部分智库成果被国家部委采纳。
知行一,甘奉献
服务社会显担当
黑大俄语与共和国同呼吸、共成长,军人的热血和学者的执着一直在这个专业中传承。他们为黑大俄语的发展而奔走,也时刻牢记作为人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己任,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无论是汶川地震、奥运会还是已经举办32年的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在国家需要时,黑大俄语人一直站在第一线。赵为教授作为教育部上合组织人文交流俄语翻译中心主任,13年来致力上合组织教育交流的文件翻译和学生交流,受到教育部嘉奖。课堂之余,教师们带领学生参加中俄博览会、俄罗斯企业中国行等各类“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合作项目,参与上合组织培训基地的《俄罗斯重要法律文件》选译、《话说宋词》俄译、江苏少儿出版社系列读物、商务厅、工信厅、交通厅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翻译工作数百万字。2006年,团队成员曾出任第一所在俄孔子学院院长,为汉语在俄推广和增进两国人民传统友谊作出黑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到学院视察,鼓励黑龙江大学办好对俄特色,建设好孔子学院,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黑大俄语人不忘总书记的嘱托、牢记祖国赋予的使命,持续为中俄两国人民友好交流贡献力量。
善协作、谋发展
黑大俄语薪火传
一位位教学名师汇聚成光,照亮了黑大俄语事业的前进方向,他们相互支撑,团结协作,共谋发展,团队中有博士生导师15人,近半数为教授,有40岁左右青年教师4人。为提升团队整体教研实力和素养,团队高水平学者会定期为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辅导,全部成员均下沉教学一线,在本科或研究生班授课。作为俄语教育的“高地”,黑大俄语研究知识体系广、历史纵深长,既有对传统语言学的深耕和传承,又有对新发展理念的创新研究,涉及俄语实践、现代俄语、语言对比、跨文化交际、翻译学等方向的教学及研究,在很多领域填补了我国俄语教育的空白。他们锐意创新,开拓国际汉学与文明互鉴、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团队负责人孙淑芳表示“无论是民族崛起,还是学术繁荣,都需要坚挺的脊梁与优秀的传承者。”她曾在回顾过往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经历,回望老一辈科学家时写下这样一段话:黄大年的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家国情怀,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爱生如子、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不断激励我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黑大俄语人筚路蓝缕、师德高尚、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和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守正创新的优良学风。
未来,以现代俄语理论与实践教师团队为代表的黑大俄语人将继续弘扬“黄大年精神”为向俄语国家讲好中国故事,让俄语国家更好了解中国,为龙江向北开放战略做好理论阐释,在俄语研究的历史长路上挺起“中国脊梁”,凿出大写的“无悔”与“担当”。